云遷移不是降低成本而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
到目前為止,企業將工作負載從數據中心遷移到云平臺的潛在好處已經廣為人知。這些好處包括縮短上市時間、增加按需擴展的靈活性、加速創新、提高可靠性,以及在應用程序出現故障時更快地恢復等。
這些不同的好處通常被集體簡化為一個過于簡單化的主題:云計算將為企業節省成本。但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企業從云計算基礎設施提供商處獲取云服務,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將工作負載遷移到云平臺可以節省成本,但情況并非總是如此,并且可能因為用戶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由于工作負載不同而有所不同。
不過,很容易看出節約成本論點的吸引力。早在2017年,美國商會估計,一個典型的企業數據中心的建設成本為2.155億美元(其中包括土地、建筑和IT設備的成本),每年運營成本為1850萬美元。這些成本在未來肯定會顯著上升。再加上數據中心利用率估計徘徊在30%~50%,以及30%的服務器在任何給定時間完全閑置,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在構建和運營方面占用了大量資金。
雖然云托管可以為企業節省硬件的購買、維護和升級費用以及數據中心托管費用(電源,冷卻,存儲),但仍然涉及成本,其中包括遷移到云平臺的成本。考慮云遷移的企業最好在決策過程中考慮成本控制(以及增強獲取收入機會的能力)而不是成本節約。
從資本支出轉向運營費用
也就是說,對于許多企業(包括那些依賴在云平臺上運行的應用程序的企業)來說,云計算可以提供更好的資金投資。特別是,現收現付(PayGo)模型使企業能夠調整其邏輯分區(LPAR)的大小以適應其典型的工作負載,可以選擇向上擴展以滿足高峰需求并在閑置期間縮減規模,而不是必須設計、部署和維護高峰需求所需的所有基礎設施。考慮到上述典型的數據中心利用率,這尤其有利。
通過采用基于訂閱的云托管框架,企業可以將IT成本從資本支出(CapEx)模型轉變為運營費用(OpEx)模型。這既提供了更大的可預測性,也提供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分散成本的機會。
降低設備更新成本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包括服務器、路由器、電源和其他設備)的典型使用壽命為2到5年,必須定期更新,而且成本很高。相比之下,由于IaaS提供商不斷升級他們的設備,并將這些成本計入他們的定價中,企業可以利用最新的硬件并獲得更高的應用程序性能,而無需支付升級的經常性成本。IaaS提供商還處理修補和其他維護任務(可能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從而消除了企業在傳統內部部署模型中需要管理和支付的另一項費用。
將IT從成本中心轉變為業務推動者
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IT部門是一個成本中心。在傳統的內部部署數據中心模型中,眾所周知,IT成本很難歸因于特定的業務部門、功能或計劃。因此,內部業務客戶無需“支付”,甚至了解其計算和存儲資源消耗的量級。這使得IT成本成為一個難以理解的“黑盒”。
與此同時,升級內部部署數據中心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如果新的業務計劃需要企業進行數據中心容量的擴展,則可能會延遲或錯失市場機會。但是,如果沒有直接的方法來計算IT投資的投資回報率,就很難獲得內部購買以進行必要且有益的IT升級。
但是,當工作負載在云中運行時,基于消費的定價使得將費用分配給特定業務部門并了解新計劃的真實IT成本變得更加容易。這意味著企業可以更輕松地實施IT成本退款模型,并為內部客戶創建直接激勵措施,以優化他們的資源使用并提高效率。
提高敏捷性
雖然云計算成本并不總是比傳統的數據中心成本便宜,但可以更好地預測并實時調整以適應業務需求。可以按需動態增加和減少IT資源,從而縮短上市時間,并使企業能夠抓住近期的收入機會,而不會產生前期資本支出或長期支持成本。
對于決定是否將工作負載遷移到云平臺的企業而言,它是否比在內部部署數據中心運行它更貴或更便宜并不總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是否將應用程序提升和轉移或重構為云原生,這會引入額外的成本和風險因素。對于在IBMi或AIX上運行的遺留工作負載(例如,針對這些平臺進行了全面優化)的企業而言,按原樣在云中復制這些環境,并緩慢更新它們可能更有意義。一旦LPAR被云托管,就可以利用云原生解決方案,使企業能夠分離Power工作負載并利用高級分析、自動備份和災難恢復等功能,以及通過自動化持續集成(CI)改進DevOps實踐/持續交付(CD)管道。因此,雖然他們可能看不到在云中運行工作負載可以節省成本,但企業最終確實會從他們的工作負載和數據中看到更好的投資回報率。
因此,當關注云計算時,企業需要更多地考慮成本控制的優勢,而不是成本節約。可預測的成本模型使評估云遷移的收益和風險變得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