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港股上市,走出至暗時刻
原創【51CTO.com原創稿件】
作者丨張潔
今天,2021 年 12 月 30 號,商湯科技二次 IPO 成功,在港股掛牌上市。
據悉,商湯科技最終發售價定為每股 3.85 港元。據此計算,公司將收取的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估計約為 55.52 億港元。
至此,在“中國 AI 四小龍”中,商湯成為首個成功闖關 IPO 的公司。
“一波三折”上市路
商湯 IPO 可謂一波三折。實際上,商湯科技是“AI 四小龍”中最晚提交 IPO 招股書,卻最早啟動上市計劃的企業。我們可以復盤一下整體的時間線。
今年 8 月底,商湯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11 月 22 日通過了上市聆訊。此前公告中,商湯科技表示已與上汽香港、廣發基金等九名基石投資者訂立基石投資協議,后者將合計認購約 4.5 億美元的發售股份。
12 月 17 日,本是商湯科技在香港聯交所正式上市的日子。但只差臨門一腳時,商湯科技被迫按下了暫停鍵。因為美國財政部將商湯科技列入“非 SDN 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名單,美國投資人將被禁止投資商湯科技。在這一事件影響下,IPO 程序中止。
商湯科技對此給出的回應是:“我們認為該決定與相關指控毫無根據,反映了對我公司根本性的誤解。科技發展不應該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
之后商湯科技很快就重啟了赴港 IPO 計劃。12 月 20 日,商湯科技在港交所公告稱,公司正式重啟公開招股。相較之前,本次商湯科技重啟招股的基石投資者變動較大。美國投資者被排除在認購全球發售的發售股份之外,基石投資者全部為中資機構。
當前,在互聯網行業整體發展放緩的大背景下,美國對中國人工智能公司的打壓無疑是雪上加霜。業內人士認為,在市場飽和、美國打壓的內憂外患下,商湯科技如在港股正式上市,完成魚躍龍門,會是 AI 行業內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無疑,商湯成功了。
上市只是一個“開始”
根據 Crunchbase 統計,過去 8 年里約 1800 家計算機視覺創始公司獲得風險投資超 150 億美元。僅就中國市場來說,計算機視覺行業市場規模發展也相當迅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2020 年我國計算機視覺產品的市場規模占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 57%。
作為一家專注于計算機視覺軟件的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 2014 年的商湯科技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板塊。
商湯的成長可以說折射著國內 AI 行業的發展履跡。當整個 AI 行業站在資本風口時,商湯科技的融資節奏進入高頻階段,其超強的融資能力彰顯無遺。創立至今,商湯科技已經完成 12 輪融資,融資總金額達到 52 億美元。
然而,與這種迅猛的融資節奏形成對比的是,其營收狀況并不盡如人意。
據招股書顯示,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商湯科技的營收分別為 18.5 億元、30.3 億元、34.5 億元。同樣在 2018 年 -2020 年,商湯科技分別凈虧損 34.33 億元、49.68 億元、121.58 億元。
入不敷出的困境也是商湯選擇赴港上市 IPO、緩解經營壓力的導火線之一。而此次上市成功并非故事的終局,反而是新篇章的開啟。如何在高額研發投入與持續虧損的情況下,展現出與之匹配的切實增長,是以商湯科技為代表的 AI 企業所共同面臨的挑戰。
據商湯科技財報數據,從企業支出的角度來看,研發投入正在成為公司營收占比中越來越高的一部分。
在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商湯科技展示并正式推出其人工智能的集大成者——AI 大裝置 SenseCore。超大規模算力、豐富算法模型、全鏈路 AI 開發工具,這些商湯沉淀了 7 年之久的能力,都被整合到 AI 大裝置中,并打通了算力、算法和平臺之間的連接與協同,構建成一整套端到端的架構體系。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港中文 - 商湯聯合實驗室主任林達華這樣描述:AI 大裝置“標志著商湯科技內部的 AI 研發和生產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是將原來基于項目的定制化開發轉向規模化落地的關鍵一步”。這種通用性 AI 基礎設施為實現 AI 模型量產的自動化、集約化提供了可能,為實現人工智能的規模效應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走出至暗時刻:對國內 AI 企業的啟發
曾與商湯科技并稱為中國“AI 四小龍”的曠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在上市這條路上依舊在艱難跋涉。
云從科技和曠視科技選擇在 A 股上市,分別于 7 月 20 日、9 月 9 日在上交所獲批,但尚未正式注冊。2020 年 11 月申請上交所上市的依圖則在今年 7 月終止了 IPO 進程。值得關注的是,這幾家企業同樣被美國拉入了黑名單。
四小龍上市之路的曲折多舛,撇開外因作用,折射的更多是整個 AI 行業在商業化之路上的步履維艱。
AI 發展幾經起落,與其燒錢快、落地難的現實不無關系。以 AI 四小龍為例,他們同處計算機視覺領域,創業之初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落地場景也較多地集中在安防和金融領域,要尋求發展,開發更多的產品解決方案和落地場景是剛需。但要在更為細分的賽道力求落地無疑是更大的挑戰,在持續的業務擴張、高昂的研發投入下,落地不及預期的陰影始終沒有散去。
商業化模式的探索要求更深入業務、更深入行業。對于企業來說,就要在重視前沿算法研發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算法和商業應用的融合,在產業落地的深水區,尋求和其他行業用戶、合作伙伴共建生態,實現價值閉環。
就像商湯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徐立博士在上市儀式致辭中所說的:“當我們看到了技術的巨大突破,商湯人希望推動技術落地,用技術突破去重新定義場景和模式,去刷新大眾對于人工智能的認知。商湯人始終堅信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帶來增量價值,必將推動普惠和公平的智能時代到來。我們將和投資者、合作伙伴一起,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賦能百業,普惠眾人。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
結語
對于在人工智能市場上的玩家,總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在至暗時刻依舊手握星火是每家企業在通往遠路上必須思索的命題。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