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人能把Telnet跟SNMP講明白了
Telnet
Telnet程序的目的是通過網絡提供遠程登錄或虛擬終端能力。換句話說,計算機A的用戶可以與網絡中任意計算機B聯機操作,對該用戶而言,就像坐在計算機B面前一樣。Telnet是通過TCP端口號23提供服務的。
因為同時使一臺計算機訪問另一臺計算機的唯一方法,是通過使用通信設備專用端口,如調制解調器或網絡,去建立聯系,所以Telnet才得以發展。Telnet比初看上去要復雜一些,因為終端及計算機型號繁多,每個型號都有自己的控制代碼和終端特性。當直接與服務器連接時,服務器CPU必須處理二者之間終端代碼的翻譯工作,這樣就加重了服務器CPU的負擔。通過同時激活多個遠程登錄,服務器CPU可以無限制地使用間隙時間處理翻譯工作。
Telnet通過在Telnet協議內部嵌入終端特性排序減輕了這種負擔。當兩臺計算機使用Telnet進行通信時,在連接階段Telnet本身可以為對話確定和設置通信及終端參數,而且它不支持參與連接的終端用戶不能處理的服務。當使用Telnet建立連接后,兩個終端用戶為兩臺計算機都采用相同的方法交換信息,以減輕服務器CPU的負擔,使二者承擔的工作量大小相當。
通常情況下,Telnet關于服務器包括這樣一個過程,該服務器為Telnet對話接受引入的要求。這一過程稱為telnet Server。客戶(進行調用的終端用戶)可運行一個通常稱telnet的程序,該程序試圖與服務器相連接。
SNMP
SNMP是被廣泛接受并投入使用的工業標準,它采用輪詢機制,提供最基本的功能集。最適合小型、快速、低價格的環境使用。它只要求無證實的數據傳送層,自身具備糾錯的能力。其實現、理解和排錯均很簡單,并受到許多產品(包括分組交換產品)的廣泛支持。
SNMP始于1989年,是基于TCP/IP的多廠商不同設備的管理而設計的。其后,SNMP的應用又擴展到其它協議組。
SNMP版本1是在互連網中應用的管理技術,它基本上穩定了四年。新一代的SNMP版本2及其框架是對現行版本的擴展。雖然增加了大量的安全特性和其它功能,仍能保持了與當前產品的最高等級的互操作性能力。同時,SNMP版本2設計中考慮了向后兼容能力。目前幾乎所有的產品都運行版本1,預計版本2將日益普及,成為互連網領域和非互
連網領域的混合語言。
從概念上講,SNMP僅有對數據項的讀(READ)和寫(WRITE)兩種簡單操作,利用這兩種基本操作可以演繹出所有的操作。
SNMP的基本操作如圖8-1所示。
圖8-1:SNMP的操作
SNMP規定操作必須是原子操作,陷阱操作(TRAP)允許在發生事件時發送有關的事件報告。
與SNMP密切相關的是網絡管理數據的標準──管理信息庫(MIB)和管理信息結構規范(SMI)。MIB定義了特定的網絡管理變量和它們的含義,而SMI規定了用于定義和識別MIB變量的原則。SMI通過對MIB中允許的變量類型加以限制以及制定命名和變量類型來建立規則,保持了網絡管理協議的簡單性。由于MIB定義獨立于網絡管理協議,使網絡管理協議可以適應于更廣泛的領域,而保持MIB的一致性是一個主要難題。目前對一些主要的協議已有了相應的MIB標準或標準草案,用戶可以定義自己的專有MIB。
SNMP的兩個主要優點
Œ通過降低占網管系統中大多數的代理部件的成本來降低整個網管系統的成本。SNMP的管理站承擔了可靠的數據傳輸責任,而代理只需要作出響應,這降低了代理的開銷并減少了復雜性。 降低了通信量。通過受管資源的本地控制和雙方管理功能的協調,保證了管理操作的正常運行。
【責任編輯:趙寧寧 TEL:(010)6847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