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存儲和區塊鏈結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區塊鏈產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初具規模。
互聯網解決了信息隨時分享,移動互聯網解決了信息隨地分享,物聯網解決了信息隨物分享,構建在三者基礎之上的區塊鏈實現了數字價值隨時、隨地、隨物地轉移。
區塊鏈“多中心化”的本質 和分布式存儲不謀而合
1943年,IBM的托馬斯.J.沃森曾經說過:“我認為也許5臺計算機就能滿足全世界的需要”。進入21世紀第2個十年,有人說,“也許5朵云就能滿足全世界的需要”。這里5朵云,分別指的是AWS、Azure、Google、阿里云、IBM。
理性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我們確實看到云計算市場份額不斷地攀升。但是,也能夠看到它在性能以及安全等帶來的一些問題。
在性能方面
隨著物聯網和邊緣計算(一種在物理上靠近數據生成的位置處理數據的方法)的興起,有些場景必須在終端附近快速的進行存放和處理。
如何在云平臺基礎上,使得安全和成本,能夠進一步取得突破?分布式存儲與區塊鏈的結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們來看看什么是區塊鏈?區塊鏈(BlockChain)本質上是一個分布式的賬本,也是多中心化的數據庫。
區塊鏈并不是一種新的技術,是新的技術組合,它非常巧妙地將若干種技術結合起來,包括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智能合約等。其中,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智能合約是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
分布式存儲和區塊鏈結合,帶來3大優勢
存儲的池化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以更豐富的形態來實現。區塊鏈的激勵機制,可以驅動用戶將企業級存儲、服務器、PC、移動存儲等的剩余存儲空間貢獻出來。用戶數據以分布式的方式存放到不同節點上,每個節點實際存放的數據只是數據的一些切片,而且這些切片還以加密的方式保存起來。這樣,數據能夠更安全地保護起來,即使提供存儲節點的用戶有機會查看這些切片,看到的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數據段。
區塊鏈的DAO(分布式自治組織)這種分布式商業模式,有機會借助全球的資源和人才,類似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樣,加速產品和商業模式的發展。
如果區塊鏈的基礎設施,以及等應用(DApp,DistributedApp)逐步完善之后,用戶存放的不只是數字信息,而是可以進行價值交換的數字資產。區塊鏈可以幫助企業在互聯網上進行數字資產的確權,在這個基礎之上就可以進行數字資產的轉移,附帶實現價值的交換。由于區塊鏈還具備不可篡改、精確追蹤等特點,使得數據所有權保護更容易實現。
分布式存儲和區塊鏈結合,就形成了區塊鏈存儲,也稱IPFS,中創算力作為國內首批IPFS生態建設者,愿景是成為分布式存儲領域標準締造者,中創旗下的商鼎云分布式存儲云服務平臺將承載區塊鏈數據應用,為Web3.0時代提供多元化應用,推動區塊鏈行業的規范發展和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