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完即時通訊IM的發展歷史
我們比較熟悉的即時通訊軟件ICQ出現在1996年,它被認為是最早的即時通訊軟件之一。然而早在1990年,“即時通訊(IM)”一詞,就已經進入人們的視野。
原始時代的IM
即時通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1960年。
在1960年以前,計算機還處于批處理時代,所謂的批處理,是指事先將用戶程序和數據裝入卡帶或磁帶,并由計算機按照一定的順序讀取,使用戶所要執行的這些程序和數據能夠一并批量得到處理的方式。
當時這種計算機體積龐大且價格昂貴,操作起來相當復雜。這樣的設備無法得到普及,也無法編寫即時通訊工具,對用戶來說,也沒有即時通訊的需求。
直到1960年,分時系統的出現,才打破這一僵局。
分時系統指的是多個終端與同一個計算機連接,允許多個用戶同時使用一臺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的可用性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因為允許多個用戶同時使用一臺計算機,這些用戶之間便產生了通訊的需求,例如通知其他用戶打印數據等等,即時通訊雛形初現。
后來,一些操作系統還允許使用同一臺計算機的用戶,以文本的方式互相發送和傳達消息,例如兼容分時系統(CTSS),當時這個系統允許最多30人進行交流。
第一款即時通訊的誕生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迫切地需要一個在線聊天系統,以解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1973年,Doug Brown 和 David R. Woolley在伊利諾伊大學的柏拉圖系統上創建了Talkomatic,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即時通訊系統。
Talkomatic提供了六個頻道,每個頻道允許最多五名用戶在線聊天,后來這一系統被應用在世界上第一個網絡論壇PLATO Notes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個論壇才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Talkomatic的信息發送方式,與如今的QQ、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不同。我們使用微信進行交流時,需要先將文本消息打出來,再點擊“發送”按鈕,對方才能看到消息。而Talkomatic卻是實時的,發送方每鍵入一個字,接收方能立即收到。
你可能以為這么古老的東西,應該早就經消失了吧?然而,就是這么一款遠古級的東西,在2018年還發布了第4個版本,以支持更多種類的現代瀏覽器和顯示分辨率……
商業化IM的出現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即時通訊軟件開始出現。其中由三個以色列青年開發的ICQ最為出名,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即時通訊軟件。
ICQ一經推出,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便成為當時世界上用戶量最大的即時通訊軟件,即便在當時互聯網比較不發達的亞洲,市場占有量也超過了70%。
1998年,ICQ用戶量達到1200萬,被AOL看中,以2.87億美元收購。幾乎與此同時,身在中國的馬化騰,看到了即時通訊的巨大商業價值,將為尋呼臺建立網上尋呼系統的主要業務,變更為開發即時通訊工具——OICQ。
就在OICQ席卷中國即時通訊市場之時,ICQ母公司美國在線起訴騰訊侵權,這才有了后來大名鼎鼎的騰訊QQ。
2003年,中國即時通訊領域兩大巨頭,微軟和騰訊相繼推出MSN和QQ2003,兩者展開激烈競爭,但由于MSN的全球戰略定位,很快便被本土化的QQ擊敗,于2014年退出中國市場。
如今,即時通訊的功能日益豐富,除了能夠進行文本聊天外,還可以發送表情符號、文件傳輸、語音和視頻聊天,極大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雖然微信、QQ占領了即時通訊軟件極大的市場份額,但我們在游戲、電商、金融等各行各業,都能看到即時通訊的影子,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