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人工智能,需要有邊界
人工智能,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就是可以通過非人力工具完成人工才能完成的事務,例如現在很多地方用到的實名認證,以往需要人工審核提交上來的材料,耗時耗力,還容易被鉆空子,現在直接上傳網絡識別,有的識別不到一分鐘即可完成,方便;再比如機器人,現在的機器人更新迭代,可以進行人力無法達到的精細操作??傊?,人工智能已經滲透了很多領域和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先亮明觀點,我支持發展人工智能,但對發展的邊界有疑惑,甚至可以說焦慮。
第一,明確發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輔助我們進行更精細化的操作,是更方便快捷的社會工具,是解放人類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對于普通人來說,方便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是給放松(或者說懶)找個出口。也就是說,它只是輔助,不能代替人類做決定,如果逾越了,那是人類駕馭機器,還是機器主宰人類,想想就不寒而栗。所以,我認為,在發展人工智能的時候,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站在人類高度去考慮。
第二,不斷發展的人工智能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我們的社會行為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是否思考過?比如智能汽車,我們可以不控制方向盤了,由智能選擇是行駛、拐向、避讓、停車等,好的地方在于可以減少事故發生,城市交通更順暢,那不好的地方呢?人工智能畢竟還是依賴于電力與網絡,如果我們習慣了智能汽車,那駕照就不需要了,一旦智能不起作用的時候,不會開車的我們如何辦?不要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普通人習慣了智能汽車,那駕照就沒什么用了,因為開車的不是人類,是智能,這就是一種生活技能的退化,都是環境的選擇。所以,我認為,在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我們也要積極適應生活的改變,應對各種狀況的發生。
也許是杞人憂天,畢竟人工智能是趨勢,在享受著它帶來便捷的同時,還在唱衰它,實屬不該,但是這樣的疑慮實在揮之不去,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