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質”時代,運營商需持續提升服務質量
近日,針對此前發生的“北京移動仍收取漫游費43個月”一事(以下簡稱“漫游事件”),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官網公布了調查結果:“經查,媒體報道所涉及的‘漫游優惠計劃’是北京移動公司的一款手機資費方案,方案中1元/月為使用該計劃所交納的功能費,非長途漫游費用。”
其實,用戶對電信服務的申訴屢見不鮮。未經用戶同意,便開通付費業務;免費體驗過期后,沒有短信通知導致的付費;套餐紛繁復雜,難以選擇;流量超出套餐范圍后,沒有及時提醒,導致不知情扣費;人工服務總是座機繁忙,使用智能咨詢需跳轉多次……這些問題涉及用戶的切身利益,也讓運營商飽受詬病。
為此,監管部門曾多次出手治理運營商強推、誘導用戶開通5G套餐,業務告知不明確等問題。工信部表示,今年將把規范網絡資費營銷行為作為主要目標,并且將嚴查強行、誘導升級5G套餐,以及對5G套餐夸大宣傳等行為。
針對“漫游事件”,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在回應中再次要求北京移動公司改進服務,全面核查此類停售套餐,對有意變更資費方案的用戶提供便攜服務;同時,加強停售套餐的運營管理,優化服務流程和客戶溝通渠道,提高一線客服人員的問題解決能力。
事實上,“價格戰”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在同質化趨重的時代,高質量服務逐漸成為運營商維持存量用戶的重要手段。各地運營商也在積極提升自身服務質量,優化服務流程。例如,北京移動表示將加快完善相關產品體系,優化服務流程和客戶解釋口徑,杜絕侵犯用戶利益的行為再次發生。
不可否認,在提升服務質量方面,運營商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電信服務質量通告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各級電信申訴受理機構受理電信用戶申訴29052件,環比下降12.8%,同比下降41.6%。在申訴數量下降的同時,用戶的申訴重點依舊集中在用戶服務、網絡質量、收費爭議3個方面。其中,用戶服務類申訴占比50.3%,收費爭議類申訴占比28.2%,網絡質量類申訴占比21.5%。
申訴數量雖有所下降,但仍需監管部門綜合考慮,加大監管力度,加強管控,并實施有效措施,著力整改目前出現的突出問題。如針對此次“漫游事件”,采取的措施是要求運營商“對有意愿變更資費的用戶提供方便,加強停售套餐的運營管理”,或“從根源上整治還未停售的‘過時套餐’”,或“設置合理有效期限”,以便切實降低運營商在售套餐數量等,從而解決套餐繁多、難選擇以及“過時套餐”繼續扣費等問題。
運營商自身還需持續優化服務流程,加強服務能力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提升管理及服務效率。如中國移動推出的“IPA數字員工”極大提升了運營能力。在檢查用戶投訴的處理方面,之前多采用抽查方式,可能造成對用戶投訴內容認知不全面。如今可以運用新技術快速核查用戶的投訴問題,全面分析、聚焦用戶關注的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為優化服務質量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