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們為何要出自己品牌的手機?
日前,中國電信發布了天翼1號2021云手機。與時俱進,這款手機也選擇了直棱角。運營商做自有品牌手機再出新品。
事實上,在2019年11月,中國電信發布了首款5G云手機天翼1號,推出了全面的云應用以及999元的價格。這次的聯通“U-MAGIC”價格也在1500元左右。
前一天,中國聯通發布了自有手機品牌,名字叫“U-MAGIC”,也宣布進入到了自造時代。三家運營商已經在自有品牌手機方面聚集,下一步,中國廣電推出自己的手機也好像是順理成章。
要講運營商自己造手機,那肯定得首推中國移動。在2012年12月5日廣州“2012年中國移動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時任總裁李躍就表示,“中國移動將肯定做自己品牌手機”。
在2013年8月2日上午10點,中國移動在創新大廈一樓發布了自有品牌終端。終端包括M601、M701兩款智能手機、CM510/CM5122款4G MIFI、一款移動電源。在2014年6月6日上市發布。五模十頻的4G千元M811,預示著中國移動將加快布局4G手機,使4G業務駛入“快車道”。2015年6月,中國移動發布A1、N1、N1Max三款新品,均支持5模11頻和雙卡雙待,并全面支持VoLTE(高清語音及視頻通話)、RCS(融合通信)、NFC(近場通訊)等技術。
2019年8月30日,中國移動正式上市了旗下首款自有品牌5G手機--先行者X1,該機不僅延續了中國移動自有品牌手機一貫的高品質,同時兼具精美的外觀、旗艦級性能,配合中國移動優質高速的5G網絡,可讓用戶突破網絡束縛,帶來全新的上網體驗。同時,該機的上市,也標志著運營商在推動我國5G發展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中國移動自己造手機還可以推向更早。2009年9月27日,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宣布OPhone正式在滬首發。國慶期間,消費者就能在上海的近百家指定銷售點購買到首款OPhone手機多普達A6188。OPhone本來是傳言要做成手機品牌的,后來變成了操作系統平臺,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在那個時代,也曾經有市場傳言,中國移動發布自己的自主品牌手機后,中國電信也不甘落后,將于2010年前后打造了一款專屬于年輕人的低消費類型高性價比手機,品牌名字叫“鮮手機”,可能聯合中興打造。不過,后來沒有了下文。
在3G時代,運營商們熱衷定制手機,到了4G時代,運營商們基本上讓各種手機品牌放飛了自我。究其原因,通信標準是大問題。在3G時代,各家運營商制式不一,定制機補貼基本不會流入友商,而到了4G時代,通信標準逐漸一致,全網通成了標配,運營商們誰也不愿意傻傻的補貼終端,而讓競爭對手通過話費流量補貼白白搶走用戶。
除了中國移動一直對自有品牌手機孜孜不倦,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為何也對這種花錢的生意開始熱衷呢?
從大趨勢來看,做自有品牌是幾乎所有科技類公司的選擇。不僅運營商在做自己品牌手機,我們也看到,盒馬也做了很多自己品牌的快消品,甚至在盒馬鮮生店內已經達到三分之一比例,這其實是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在管道化已經不可逆轉的情況下的轉型突圍。
品牌在自己做渠道,渠道也必須自己做品牌。平臺在做內容,內容也需要擴張平臺。道理是一樣的。
最近小米的渠道轉型就爭議很大,很多代理商不服氣,而小米堅定的建設更高端好管理的小米之家好像也沒有什么商量余地。
品牌商在加強品牌布局與管控,渠道商在發展自有品牌,如果把運營商也看成是最強大的渠道商,那么,趨勢就很明顯了。既然,有關部門已經明確要渠道補貼,不許定制化,那么,就做自己的品牌產品好了。
其實,小米這種也是虛擬運營商,又是手機等智能終端廠商,現在又在加強自有門店布局建設,一旦這些類型的公司都成型(賣自己手機賣自己卡)了,運營商面對用戶的界面豈不是全部讓位出去,運營商的營業廳還能做什么呢?運營商只能做起來自己的手機和其他終端來應對。
也許,運營商做手機,只是第一步。面對未來大量的智能家居產品空間,運營商們的渠道銷售能力和網絡整合能力都可以發揮巨大的凝聚作用,既可以集成,也可以被集成。用手機來試水,用手機來磨刀。
另外,運營商要在5G時代發展各種新業務,就必須能有自己的試驗田,也要有自己的示范基地,擁有自己的品牌手機才能掌控發展節奏,才能引領行業合作伙伴向自己提出的前走。中國移動當年做3G手機,就成功的打開了TD 的產業空間。
我們也看到,運營商的自有品牌手機基本上都定位在中低端,屬于普及機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在智能手機廠商頭部集中化以后高端化發展留下的空白,有利于快速普及和下沉,對5G形成規模化發展有很大價值。
現在的智能手機已經高度同質化,做出一個新品牌的成本并不高,難的是如何被消費者認可和有渠道賣出去,運營商可以結合自身的渠道優勢和業務融合,至少銷售還是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