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位圖靈獎得主,竟然今日才入選ACM Fellow,他們可是程序員的“祖師爺”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罕見!
7位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多項基礎研究的關鍵大牛,竟然今日才成ACM Fellow……
要知道,ACM——美國計算機協會,全世界最知名、重要的計算機組織,而Fellow(會士)則是成員的最重要榮譽之一。
并且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也由ACM評選和頒發。
所以就在今天(2021年1月14日),當ACM的新入選Fellow名單公布,7位圖靈獎得主在列的事實,令人意外。
而量子位進一步獲悉,原來這還是今年ACM專門新增了“特殊通道”,才讓這7位圖靈獎得主集體入選Fellow。
他們當中有Unix操作系統、Go語言發明者,也有快速排序算法的提出者,堪稱程序員們的“祖師爺”陣容。
當然,相比去往年,今年新入選的ACM Fellow陣容也規模更甚,全球共計95名頂尖學者入選。
其中,超過13位華人學者在列,包括陳怡然、顏水成、周昆等知名大牛,而如果以單位來看,浙江大學則成為國內最矚目贏家。
哪7位圖靈獎得主?
Kenneth Tompson
入選理由:發展了操作系統理論,實現了UNIX操作系統
在程序員圈,大家稱他為“Ken”。
1960年,Ken Tompson就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修電氣工程,1966年獲得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畢業后,他加入了貝爾實驗室。
為了能在電腦上玩游戲,他并著手將自己的系統工具擴展成完整的操作系統,在上面實現了文件系統、進程、設備文件、命令行解釋器等,
1970年,這個操作系統就是Unix。
在完成Unix系統開發的基本工作之后,他覺得Unix系統需要一個系統級的編程語言,于是創造了B語言,也就是后來C語言的前身。
1983年,他就因為發展了通用操作系統的理論,特別是實現了Unix操作系統,而獲得了圖靈獎。
1990年,他又因為Unix系統和C語言方面做出的貢獻,獲得了IEEE漢明獎。
2006年,時年63歲的Tompson進入谷歌工作,與他人共同設計了Go語言。
Michael O. Rabin
入選理由:對于非確定性自動機、概率自動機的引入以及對可計算性和計算復雜性理論的貢獻
Michael O. Rabin是以色列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
1959年,Rabin和Dana Scott共同發表了“有限自動機與其判定性問題”,兩人也因此獲得了1976年的圖靈獎。
1975年,Rabin發明了一種相當快速的隨機化算法,用于判斷一個大數是否是素數,而快速素數檢驗是目前大部分公鑰密碼體系的關鍵。
1976年,Rabin獲得圖靈獎。
1987年,Rabin與他人提出了著名的字符串搜索算法——Rabin-Karp算法。
Tony Hoare
入選理由:編程理論及其在軟件工程實踐中的應用
Tony Hoare最知名的工作是在1960年提出的快速排序算法。
他還提出了計算機領域著名的哲學家就餐問題,并發明用來作為同步程序的監視器(Monitors)以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他的貢獻還有:Hoare邏輯,occam編程語言等等。
1980年,Tony Hoare獲得圖靈獎。
Manuel Blum
入選理由:表彰他對計算復雜性理論的基礎及其在密碼學和程序檢查應用所做的貢獻。
60年代,Manuel Blum提出了了一種獨立于具體機器模型的公理復雜性理論。該理論以哥德爾數論和布盧姆公理為基礎。
盡管這套理論理論不涉及任何機器模型應用,但從中卻發展出了壓縮定理、間隙定理、誠實定理和布盧姆加速定理等等。
Manuel Blum其他工作包括中值的中值(一種線性時間選擇算法)、Blum Shub偽隨機數生成器、Blum-Goldwasser密碼系統,以及最近的CAPTCHA。
1995年,Manuel Blum獲得圖靈獎。
Adi Shamir
入選理由:對密碼學領域的貢獻
Adi Shamir,以色列計算機科學家。RSA加密算法發明者。
除了RSA,Shamir在密碼學方面的其他眾多發明和貢獻還包括Shamir秘密共享方案、破解Merkle-Hellman knapsack密碼系統、視覺密碼學、TWIRL和TWINKLE分解裝置。
20世紀80年代末,他與Eli Biham一起發現了微分密碼分析,這是一種攻擊塊密碼的通用方法。
Shamir在密碼學以外的計算機科學方面也做出了貢獻,比如開發了第一個雙可滿足性的線性時間算法,并證明了復雜度類PSPACE和IP的等價性。
2002年,Adi Shamir獲得圖靈獎。
Whitfield Diffie和Martin Hellman
△Whitfield Diffie
△Martin Hellman
入選理由:發明非對稱公鑰加密技術,開發出一種實用的加密密鑰交換方法。
Whitfield Diffie和Martin Hellman,同為非對稱公鑰密碼發明者,2015年圖靈獎共同得主。兩人的論文《密碼學的新方向》發表于1976年。
論文中介紹了一種全新的密碼學密鑰分配方法,對解決密碼學的基本問題之一密鑰分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被稱為Diffie-Hellman密鑰交換,不過Hellman認為,由于Merkle的單獨貢獻,它應該被稱為Diffie-Hellman-Merkle密鑰交換。
他們的研究結果直接發展出了一類新的加密算法的發展,這類算法被稱為公鑰加密和非對稱加密。
2015nian年兩人同獲圖靈獎。
為啥圖靈獎得主今年才集體入選?
需要從評選ACM Fellow的流程、要求和標準講起。
據ACM官網公布的評選規則,入選ACM Fellow的科學家,必須在被提名當年算起,之前10年內,有5年擔任ACM專業會員(Professional ACM membership)的經歷。
滿足資格后,將由現任資歷名望夠高的ACM專業會員發起提名。
被提名ACM Fellow,還需要另外5個ACM專業會員(不一定是ACM Fellow)的背書擔保,來證明候選人在研究領域的貢獻和成就。
而候選人本身,必須在技術和領導方面對計算機領域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比如:具體的理論或實踐成就,顯示出創新、獨創性和創造性。
技術領導力,提出新概念、新產品或新系統,推動計算機的發展。
擔任領導職務,為ACM或計算機界做出杰出貢獻。
當然,被提名人必須是自愿參評,未征得當事人同意的提名,是無效的。
提名提交后,由ACM委員會評估審核。
這樣來看,ACM Fellow和同是ACM評選頒發的圖靈獎之間,并無任何直接或充分條件關系。
圖靈獎得主,不一定就是ACM Fellow。
但像今年這樣一下入選7位圖靈獎大佬,仍屬罕見。
據量子位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今年,ACM官方在評選Fellow時,特意搞了一個special group,把一部分之前從未入選的圖靈獎得主,一次全評了。
也算是相互都功德圓滿了。
另外,今年還有多位華人科學家入圍,具體如下:
哪13位華人學者入選?
張耀文-臺灣大學
入選理由:對EDA算法的貢獻
張耀文是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特聘教授、電機資訊學院院長、IEEE Fellow。
他的主要領域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集成電路實體設計、集成電路可制造性設計。他也是首位非歐美的IEEE EDA理事會當選主席。
張耀文在臺灣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和信息工程學士學位,1993年和1996年分別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他是IEEE研究員,目前是IEEE EDA理事會(CEDA)的當選主席,這是第一位非美國/歐洲當選主席。
個人主頁:
https://www.ee.ntu.edu.tw/profile1.php?teacher_id=943001&p=3
陳怡然-杜克大學
入選理由:對非易失性存儲的貢獻
陳怡然是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杜克大學計算進化智能中心主任,美國NSF新型可持續智能計算中心主任,IEEE Fellow。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非易失性內存和存儲系統,機器學習與神經形態計算、移動計算。
陳怡然在清華大學獲得本科及碩士學位,并于2005年在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后,陳怡然先后進入新思科技與希捷。在工業界工作五年后,他于2010年加入匹茲堡大學任助理教授并于2014年晉升為副教授,之后又獲終身教職并任“雙百年校友“講席。
2019年7月,陳怡然加入杜克大學,成為該校計算進化智能中心主任。
陳怡然發表過一本專著及超過三百篇學術論文,獲得過93項美國專利,并出任過多本IEEE和ACM期刊編委以及超過40個國際會議的組織與技術委員會主席和委員。陳怡然教授曾經獲得6次國際會議最佳論文以及12次最佳論文提名。
個人主頁:
https://ece.duke.edu/faculty/yiran-chen
任奎-浙江大學
入選理由:對無線系統安全和云數據安全做出的貢獻
任奎是浙江大學求是講席教授,目前擔任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計算機創新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IEEE Fellow、ACM杰出科學家。
其主要研究領域是:云安全、物聯網安全與隱私保護等。
2018年,阿里巴巴和浙江大學聯合成立“AZFT網絡空間安全實驗室”,現由任奎與阿里安全部首席算法專家陸全領銜。
個人主頁:
https://person.zju.edu.cn/kuiren
申恒濤-電子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對大型多媒體內容理解、索引和檢索做出的貢獻
申恒濤現任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他還是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和ACM杰出會員。
他一直從事最前沿的計算機科學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多媒體搜索,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管理。
個人主頁:
https://faculty.uestc.edu.cn/shenhengtao/zh_CN/index.htm
陶宇飛-香港中文大學
入選理由:對大規模數據處理算法做出的貢獻
陶宇飛是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同時也是復旦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數據庫算法的理論基礎研究,2016年被選為ACM杰出科學家。
2013年和2015年,他分別兩次在數據庫系統頂級會議SIGMOD上獲得最佳論文獎。
陶宇飛研究的宗旨是開發“小而甜”(small-and-sweet)的算法。小是指易于實現,便于在實踐中部署;甜是指有重要的理論保證。
個人主頁:
https://www.cse.cuhk.edu.hk/~taoyf/
王偉-UCLA
入選理由:對數據挖掘的基礎和實踐做出的貢獻
王偉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科學和計算醫學教授,也是該??蓴U展分析研究所(ScAi)的主任。
她的研究領域是:大數據分析和建模、數據庫系統、自然語言處理、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以及計算醫學。
王偉1994年在南開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之后前往UCLA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并在畢業后進入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任教,后來又回到UCLA。
1999年至2002年期間,她曾任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員,其中連續2年獲得了IBM發明成就獎。
個人主頁:
http://web.cs.ucla.edu/~weiwang/
周昆-浙江大學
入選理由:對計算機圖形學的貢獻
周昆,1977年出生于湖南岳陽,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F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
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交互和虛擬現實。
在ACM/IEEE Transactions上發表論文80余篇,論文引用1萬余次,獲得發明專利50余項。
周昆教授提出了真實感圖形中常用數據結構的并行構造與訪問方法,建立了適合于GPU的真實感圖形并行繪制流水線,設計了經典繪制算法的高效GPU并行方法,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真實感圖形并行繪制軟件。
這些成果首次展示了以交互級速度實現電影級真實感圖形繪制的可行性,引領了學術界基于GPU的真實感圖形并行繪制的研究方向,為工業界開發基于GPU的真實感圖形繪制系統奠定了基礎。
個人主頁:
https://person.zju.edu.cn/kunzhou
李學龍-西北工業大學
入選理由:對高階數據的計算和學習做出的貢獻
李學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李學龍教授還擔任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瞬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光學影像分析與學習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光譜成像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工作領域是圖像及視頻處理和模式識別的應用研究。
在工程與計算兩個領域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IAPR Fellow)等。
個人主頁:
http://renshi.nwpu.edu.cn/info/1375/4602.htm
顏水成
入選理由:對可視化內容理解技術和應用的貢獻
顏水成,1995年進入北大數學系,師從程乾生教授,本碩博均就讀于北大,2004年獲得北京大學數學博士學位。
2001年,顏水成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2004 年博士畢業后,顏水成離開微軟亞洲研究院,先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人臉識別相關研究,兩年后前往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視覺華人教授黃煦濤 (Thomas Huang)。
2007 年,顏水成入職新加坡國立大學,創立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實驗室,擁有終身教職。
顏水成博士團隊提出的「Network in Network」(NIN)網絡結構的核心 1×1 卷積是近年來幾乎所有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模型的標準模塊,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影響深遠,其思想也被后期的 GoogleNet、殘差網絡(ResNet)等模型所采用。
2015年9月,顏水成準備赴任研究院院長及360首席科學家。
2019年,顏水成正式加入依圖科技,任CTO。
2021年1月,顏水成被曝離開依圖,加入騰訊旗下東南亞電商品牌Shopee。
呂晨陽-華盛頓大學
呂晨陽教授,分別于1995年、1997年獲得中科院計算機科學學士、碩士學位。2001年獲得弗吉尼亞大學博士學位。
入選理由:對自適應實時系統、實時虛擬化和無線信息物理系統的貢獻
目前是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Fullgraf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嵌入式和實時系統、網絡物理系統、物聯網、移動醫療和臨床人工智能。
呂晨陽教授開發并試運行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臨床監測系統。
他在實時系統方面的貢獻包括自適應實時中間件、工業無線傳感器執行器網絡和實時虛擬化技術,這些技術已被納入全球主流系統軟件中。
呂晨陽教授已發表論文200多篇,被引用次數超過23000次,h-index為71,2011年至2017年擔任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主編,
2018年至2019年擔任IEEE實時系統技術委員會(TCRTS)主席。
個人主頁:
https://www.cse.wustl.edu/~lu/
Cathy H. Wu-特拉華大學
入選理由:對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知識挖掘和語義數據集成的貢獻
Cathy H. Wu,現任特拉華大學工程和計算機系主任、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中心(CBCB)主任。
Cathy H. Wu博士擁有生物科學和計算機科學雙科背景。
她于1978年于中國臺灣國立臺灣大學獲得植物病理學學士。
1984、1986年又分別在普渡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獲得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
1989年,她又在得州大學泰勒分校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
Cathy H. Wu從事生物信息學和數據科學研究25年,研究領域包括基因組和蛋白質注釋、生物醫學文本挖掘、生物醫學本體論、基因-疾病-藥物網絡建模和大數據分析。領導了全球幾個生物信息學資源的開發,包括蛋白質信息資源和國際UniProt聯盟。
個人主頁:
https://bioinformatics.udel.edu/people/personnel/cathy_wu/
Wang Yi-瑞典烏普薩拉大學
Wang Yi,現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信息技術系教授。
入選理由:對實時系統的自動分析和驗證做出貢獻
Wang Yi 于1982年在東北大學獲得計算機工程學士學位。1991年在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CPS的設計與動態更新,安全關鍵型嵌入式系統,實時系統,實時調度,建模與驗證。
個人主頁:
http://user.it.uu.se/~yi/
Steven H. Low-加州理工學院
Steven H. Low,現任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與數學科學系和電氣工程系教授,同時也是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入選理由:對于互聯網擁堵控制和智能電網優化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部署
Steven H. Low于1987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92年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
Steven H. Low以研究互聯網擁塞控制、算法和電力系統優化的理論和數學建模而聞名 。
Low開創了互聯網等大規模網絡在端到端擁塞控制下的數學理論,對資源分配、路由選擇和網絡架構都有影響,并基于這一數學理論設計了一種新的擁塞控制算法FAST TCP,建立了獨特的測試平臺WAN-in-Lab,打破了數據傳輸的世界紀錄。
他的工作對改變擁堵控制研究和陸地速度記錄競賽的重點,從參數調整到算法設計和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他的研究開始關注未來智能電網的分布式能源資源的控制和優化。
個人主頁:
https://ee.caltech.edu/people/slow
谷歌5人、微軟4人入選,浙大成國內最大贏家
谷歌入選的5位學者與獲獎理由分別是:
Sanjay Ghemawat:分布式系統設計
Steven Gribble:跨集群、服務器和網絡的虛擬化技術
Andrew Tomkins:理解網絡和基于網絡的社交網絡
Ravi Kumar:網絡科學建模、分析和算法
Kenneth Lane Thompson:操作系統理論的發展、實現UNIX操作系統
微軟入選的5位學者與獲獎理由分別是:
David Maltz,網絡基礎架構,包括數據中心網絡,網絡操作系統和云網絡
Nachiappan Nagappan,經驗軟件工程和數據驅動的軟件開發
Meredith Ringel Morris,人機交互、信息檢索、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工作和可訪問性
Andrew D. Gordon,編程語言的原理、邏輯、可用性和可信賴性
而國內的高校機構中,入選人數最多的是浙江大學,其中包括任奎、周昆,還有客座教授Steven H. 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