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捧不黑,還原5G真相
多名媒體記者問我,怎么看樓繼偉的觀點?

我反問他們,“你跑通信口的,為啥要聽外行的呢?難道他比你還專業?”
我不談論樓前部長在財務管理方面的能力,但他根本不懂通信,只是根據外界的傳言就下此結論,而且是說出明顯違背國家“新基建”的論調,專業記者不是應該反駁他嗎?
1、現有5G技術很不成熟嗎?
實際華為、中興等已經進行了超過十年的研究,只不過之前可能不叫5G,叫pre5G或LTE演進等。2018年6月,全球5G標準確定,2019年6月,中國發放了4張5G牌照,2020年9月,中國三大運營商全球率先SA商用,可以說,一直都在穩步推進。5G標準商業化進程推進相當快。產業鏈成熟度正迅速提高,到2020年9月中旬,全球129個國家/地區的397家運營商已在5G方面進行了投資,包括試驗、許可證購買、規劃、網絡部署和啟動上百個運營商推出了5G商用服務。難道全球的運營商都是傻子?
2、5G運營成本極高,這是真的嗎?
這實際是不懂運營成本怎么算,這個錯,首先是通信圈內部就算錯了。例如,同樣的覆蓋,5G基站要比4G基站多好幾倍。這是基于一個假設,同樣的覆蓋,而5G采用3.5GHz以上的頻段,而4G采用1.8GHz以下的頻段。但這個假設本來就不成立,(1)運營商并未規劃建設一個和4G一樣覆蓋的5G網絡,2020年6月末,我國4G基站總數已達560萬個,5G基站會建設2000萬個嗎?不可能。(2)5G只用較高的頻率。實際上,運營商已經在重耕1.8GHz、2.1GHz,中國移動使用的就是原來4G使用的2.6GHz(只不過帶寬更寬),中國廣電使用的更是比運營商2G頻率更低的700MHz。(3)5G基站將一直保持高負荷運營。其實,從一開始,設備商、運營商就重視省電技術的應用,尤其是我國的華為、中興研究出了多項網絡自動優化技術,人多時多開,人少時減頻減站,沒人時關站,2G、3G、4G、5G共站,這些都可大幅降低運營成本,且必將大量應用到實際網絡中。
3、真的找不到應用場景嗎?
這是典型的“5G無用論“,其實,在幾年前,”3G無用論“/”4G無用論“都很有市場,甚至有通信圈內的專家支持這些觀點。現在又推進到了“5G無用論”。真的無用嗎?看一個最新消息,9月21日,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公布,已收到78份本地5G專網頻率(3700-3800MHz)分配申請,其中,74份已獲得批準。在這份名單里,有ICT技術和服務提供商,也有奧迪、奔馳、巴斯夫等工業巨頭,還有科技園、研究機構和大學。中國至少有幾百家企業在智能工廠、智能礦山、智能港口、智能倉庫等方面有實質性的規模投入。這背后的原因,不是5G無用,而是這些企業看好5G的未來。不過全球5G標準確定才兩年時間,大規模商用還需要時間。對于普通手機用戶來說,為啥在體育場登不上微博、微信?為啥在一些人較多的地方4G網絡變差了?這本身就是4G網絡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能等5G。而且5G商用會快速推進。目前5G的終端已經非常豐富,且與4G終端價格差已經低到非常低的水平。半年后,5、6百元的手機也只把5G手機,4G手機只能守住更低價格的市場。終端成熟,會推動網絡、應用的成熟。
4、數千億的投資已經布下,今后消化成本是難題。
這有點“杞人憂天”了。三大運營商正在穩步推進5G網絡建設,但并不擔憂“今后”如何消化成本,擔心主要來自近期的投入產出,4G網絡投資還未收回,5G網絡投入大,但前期利用率低,今后一段過渡時間,三大運營商資金確實會存在一定困難。但這并不代表運營商不看好5G,擔憂5G投資收不回來。
5G幾大誤區:
1、5G好得不能再好。一年前,就有“專家”靠此類觀點掙錢掙眼球,但5G只能一步步穩步推進,沒有捷徑。一晚上4G基站都變5G基站,是不可能的。
2、5G網絡覆蓋要像4G一樣好。至少五年內,這是不可能的,而且5G網絡會比之前的技術聰明得多。
3、5G網絡來了,很快會淘汰4G。5G和4G長期共存,這個長期,會超過十年。4G網絡將是運營商廣覆蓋的主力。到現在,4G網絡已經覆蓋這么好了,淘汰2G、3G網絡也不容易。5G和4G共存時間可能會更長。
4、自動駕駛是5G的殺手锏。自動駕駛和5G都會快速發展,之間會有很多交集,但很長時間內,靠5G網路實現自動駕駛,是做不到的。因為車到處跑,5G網絡追不上,自動駕駛必須考慮5G覆蓋不到的場景。
5、5G就是速度快,拳頭應用就是高清影視、融媒體。即使5G成為央視春晚的熱詞,也并未推動高清影視的應用。3G推動了微博、微信、二維碼,4G推動了抖音、快手、移動支付、外賣、直播電商,5G、高速芯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構建的新環境擁有更快的網速、更快的計算速度,會使網絡應用整體加速。XR、實時在線游戲、遠程會議、遠程辦公、多終端互動、車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