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智能關閉5G基站,5G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前不久,中國聯通宣布將對洛陽的5G基站采取分時開啟深度休眠功能策略,即對5G基站進行智能化關閉。而隨著中國聯通在洛陽5G基站智能化關閉策略的同時,另外兩家也宣布了該策略,并且將運用到其他城市中。
日前,在中國聯通年中財報發布會上,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針對近期三大運營商集體宣布智能化關閉5G基站作了回復。王曉初認為“不用大驚小怪”。5G基站是智能基站,晚上沒有人或人少,基站會關停或減少部分容量,以節約能耗,但是有用戶進入又會自動打開。
中國5G發牌照已經有一年了,在2019年,5G成為行業甚至社會熱點,5G被說成改變世界的通信網絡。
然而,一年之后,大部分用戶對于5G的認知并不明晰,懷有抵觸心理,4G網絡仍然占據主流。而當下用5G網絡的用戶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運營商不得不關閉基站節能。
5G為何雷聲大雨點小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5G是如何被炒作起來的?
關于4G到5G發展的歷程,可謂一波三折。從5G專利到5G標準的爭奪,中國設備商和外國設備商之間的爭奪時不時見諸新聞。
同時,美國這邊愛立信贊助的議員也把5G說成是未來世界的鑰匙,把華為中興等中國廠商列為自由世界的威脅,而把5G概念炒作起來。
同時,設備商也在談5G對于未來工業制造,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的展望,雖然這些展望其實已經在2G到3G、3G到4G時代的宣傳片中都談過了。只是人們健忘,已經忘記當年的宣傳片了。
經過一輪輪炒作,5G成為成為社會熱點。中國因為各種原因在2019年提前發牌,成為正式運營5G網絡的領先者。
5G也在2019年下半年成為社會熱點,運營商在政府的命令下,不得不大量采購5G設備,而手機廠商也趁機推出5G手機。在測速的時候5G確實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即使4G用戶,只要換了5G手機,就能在附近有5G基站的情況下,達到30MB/S的速度。5G似乎指日可待。
二、需求與理論的差異
雖然設備商熱火朝天,運營商在政府指令下不得不大量購買。但是在消費端,用戶的熱情并不高。
對手機等移動用戶來說,日常用移動網絡的時候,除了下載王者榮耀,對速度的要求,3G時代的WCDMA已經足夠用了。
把智能手機的網速監控開開,WCDMA的3G在實際網絡里面最快能跑到2M多的下載速度(不限制還能更高),而用戶除了下載幾乎沒有瞬間過2M。
理論上,運營商只要把WCDMA不斷擴容,增加用戶容量,增加核心網帶寬,用戶需求已經滿足了。
在中國,從3G到4G切換的比較順利,是因為在3G時代,中國最大的運營商中國移動被強推了TD,TD最高下載速度160K,換到4G時代達到M級別,這個體驗差異還是很大的,雖然在中國是4G才開啟了移動互聯網。
如果當年中國移動分配的是WCDMA,那么3G換4G,運營商都未必有那么高的動力。4G的普及會慢很多。
5G技術,覆蓋更小,功耗更高,價格更貴。在強推5G的時候,運營商曾公開表示,大家對5G最大的憂慮包含三點,即“三個3”:
- 5G基站數量比4G可能多出3倍;
- 每一個基站的耗電量是4G基站的3倍:
- 每一個基站的價格可能是4G基站的3倍。
一個區域手機用戶,如果放棄4G,用5G,先不算4G的投資浪費,3倍基站,3倍價格,3倍功耗就是9倍的成本。
就是說用戶至少要付出9倍的4G話費,運營商上才能保持4G的收入和利潤,否則5G一定是運營商吃大虧的。
而事實是,用戶用WCDMA的3G已經足夠,4G已經網速過剩了,只要運營商不限速,4G足夠用。5G沒有需求,所以用戶也就不愿意為了5G多花一分錢,更不用說花3倍價錢了。
所以,運營商花巨款從設備商手里購買了5G設備,卻沒有人消費買單,運營商自己反而要花高額電費,難以為繼。
三、不切實際的工業化應用
5G在宣傳的時候,強調工業用途,也確實有一些監控工程,工業互聯網用了5G網絡,那么5G對工業有沒有用呢?
其實,對工業用途來說,5G也屬于雞肋。目前能用是因為政府壓著運營商推廣,低價甚至免費讓工業用戶去用,運營商的電費,設備費用,工業用戶不買單,那就不用白不用了。
而從全社會成本角度,工業用途能用固網的早就固網了,能用WIFI的早就WIFI了。能用4G早就4G了。
很少有場景,4G不能滿足,WIFI不能滿足,固網不能滿足,5G反而能滿足?
譬如工業互聯網,固定設備當然還是用固網更快更穩定更便宜,無線網絡有干擾問題。而一定要無線的地方,WIFI6比5G快太多了。
監控攝像頭,一平方公里大約有200個,用網線連接成本大約1萬元左右。而用5G聯網,這個區域需要25個左右5G基站,不算走光線布站的費用,僅僅買5G基站就要2000萬。
2000比1的性價比太過奢侈,除了讓買設備的企業發財,虛耗電費,整個社會角度浪費嚴重。
四、5G的真正用途在哪?
從運營商角度,3G可以承載的用戶少,總帶寬低,時間延遲長,但是覆蓋范圍大。WCDMA適合大面積覆蓋用戶少的區域,譬如鄉村、野外,保證有通信信號,成本較低。
4G比較平衡,可以承載比較多的用戶,覆蓋面積比3G略小一些,適合符合人口密集的區域,譬如城市、景區。
5G速度最快,但是覆蓋面積極小,穿透能力極差,與WIFI有一定重復,它適合覆蓋體育場、景區等空曠地帶人員密集的區域。
這些區域4G承載的用戶數和總帶寬不夠,需要改造核心網絡,用SA的5G來提升用戶體驗。
室內用5G微基站覆蓋性價比太差,相比WIFI又慢又貴,所以室內還是用WIFI6來解決上網需求。沒有WIFI用4G甚至3G去穿透也比5G性價比更好。
所以,真正需要5G的地方并不多。中國運營商被強推了太多的5G基站,無人使用,而耗電又極高。所以選擇時段關閉5G服務,達到節能節省成本的目的。
同樣,未來6G也缺乏使用場景,用戶的真實需求會停留在實際下載2MB/S左右,除非未來6G更便宜,否則用戶不會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