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漏洞管理的4大誤區
根據IBM的2019年數據泄露成本報告,美國數據泄露的平均成本為819萬美元。公司平均需要206天才能識別出泄露,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則平均需要38天。
這些統計數據和其他數百起有關網絡犯罪的數據都非常醒目。網絡攻擊已不可避免,這是開展業務需要承擔的另一成本。但是,企業可以采取很多措施來降低風險,特別是在漏洞管理方面。
漏洞管理的重要性通常被低估或忽視。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常見的漏洞管理認知誤區并且來揭穿它們。
誤區一:定期掃描就足夠了
一個非常常見的誤解就是:做到定期漏洞掃描就可以了。
但是!每天一次完全不夠。每天各個時間段都會有新的應用程序和終端連接到公司網絡中。變化時刻發生,這意味著網絡攻擊也隨時會出現,而黑客從開始到完全攻破只需要18分鐘。
公司不能每天掃描一次,即使他們每天都修復許多漏洞,但新漏洞出現的速度實在太快了。企業必須不斷掃描才能防護。幸運的是,新的漏洞管理解決方案可以在不影響網絡性能的情況下更快,使大規模掃描變得更快、更容易,因此,企業沒有充分的理由偷懶。
誤區二:漏洞=修補
許多人將漏洞等同于修補。實際上,漏洞管理可以更加詳細和復雜。例如,配置更改可以解決問題,但如果公司運行的是舊軟件,則可能無法使用修補程序或配置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團隊需要進行緩解控制,例如防火墻或路由更改,以防止某些類型的流量到達端口或應用程序。有時候,緩解控制要比補丁更好。
僅僅思考補丁是短視的,全面了解漏洞管理才能為組織提供更好的安全服務。
誤區三:修復嚴重漏洞就能確保安全
組織必須首先解決5級嚴重漏洞的這一觀點已經過時。在傳統邏輯中,一般認為最嚴重的漏洞需要立即引起注意,但問題在于網絡犯罪分子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想法,于是他們反而開始攻擊處于中間級別的漏洞,這些漏洞沒有那么吸引企業安全人員的注意力,沒有被全天候地進行加急補救,這使黑客有更長的時間找出攻擊辦法,并且由于這些漏洞長時間未被發現,最終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在漏洞管理方面,公司需要調整戰略。要么需要采用新的考慮因素和排名系統來解決漏洞,要么應該選擇雙管齊下的策略,利用自動化的漏洞管理解決方案立即修復較低級別的漏洞,同時釋放團隊成員來同時修復較高級別的漏洞。
誤解四:漏洞管理沒什么大不了的
這一觀點顯然缺乏對漏洞管理的重視。一般來自對自己的能力持某種傲慢態度的團隊(一種“我的人可以手動修復任何東西”的態度),還是那些認為漏洞管理是一項低優先級的后臺任務的團隊,而其結果都是相同的:漏洞管理退居后位。
漏洞彈出得太快了,即使是最有才華,人員最齊全的團隊也沒有能力應對所有這些問題。將它們視為較低優先級,或者由于時間或資源不足而讓漏洞管理陷入困境的這些行為都為網絡攻擊打開了大門,從長遠來看,最終使企業的工作成倍增加,更不用潛在地造成的經濟損失。
一些擁有網絡保險政策的公司可能會感到虛假的安全感。但實際上并不保險。我們更鼓勵所有IT團隊優先考慮漏洞管理,拋棄其先入為主的觀念和認知誤區。漏洞管理可能不是IT團隊要處理的最艱巨的任務,但做好漏洞管理卻可能是防止嚴重惡意攻擊的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