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科技趨勢一:網絡篇
美國陸軍2016年6月16日公布了Emer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ends: 2016-2045 -- A Synthesis of Leading Forecasts Report (April 2016)——《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領先預測綜合報告(2016年4月)》(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長達35頁、圖文并茂,是未來偵察戰略與分析公司(FutureScout,LLC.)為陸軍副部長助理(DASA R&T)撰寫的第三份年報,幫助陸軍理解新興技術趨勢,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本文將對報告中所預測的“網絡”趨勢進行介紹。
總體情況
網絡防御幾乎不是一個新的趨勢,早在1991年就有關于“網絡珍珠港”的警告。然而,在未來30年內,伴隨著5G的發展、物聯網的興起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網絡的強依賴性都在提醒著我們,網絡安全越來越值得我們注意。 在當下,雖然網絡攻擊的數量和影響范圍正在不斷增加,但大多數都是針對個人消費者或公司的,雖然此類攻擊很普遍,卻很容易被遏制。
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汽車、家用電器、發電廠、路燈以及數百萬其他事物連接成巨大的互聯網絡,發生真正具有強破壞性的網絡攻擊的可能性將會增加。 國家、企業和個人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都將受到嚴峻的挑戰,以確保他們的數據免受潛在的攻擊,其中許多此類攻擊可能會潛伏多年才被發現。如果我們不能緊跟時代浪潮,及時建筑起防御的高墻,最糟糕的結果可能是由網絡的潰敗帶來的“網絡末日”,即互聯網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在網絡攻擊的重壓下崩潰。
代表事件
報告中,為我們列舉了三項典型代表事件:
1.黑客盜取孟加拉國中央銀行
在16年2月,黑客入侵孟加拉國中央銀行的計算機并向美聯儲發送虛假支付訂單,成功盜取了1.01億美元。滯后的銀行檢測系統卻遲遲沒有發現異常,事實上,此次虛假交易是因為黑客碰巧使用了重名的銀行地址名稱,導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介入人工審查交易訂單,這才發現訂單存在問題。否則黑客則早已輕而易舉將9.51億美元收入囊中。雖然此次攻擊的大部分訂單被攔截阻止,但它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網絡盜竊事件。
2.FBI破解iPhone加密技術
2016年3月,聯邦調查局宣布,在一家以色列網絡安全公司的幫助下,它已成功破解了Rizwan Farook(一起槍擊案的犯罪嫌疑人)的iPhone手機。在蘋果公司拒絕破解用戶手機密碼之后,政府主導的黑客行為發生了,引發了一場與FBI就隱私權進行的高調斗爭。蘋果公司拒絕協助FBI破解用戶iPhone,因為他認為一旦破解iPhone的加密,就會將百萬消費者的手機隱私置于真空境地。
3.美國網絡司令部
2017年8月18日,根據美國國會高票通過法案,美國國防部于當日啟動了將網絡司令部(US CYBERCOM)升級為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unified combatant command)的流程,成為美軍第十個聯合作戰司令部,地位與美國中央司令部等主要作戰司令部持平。美國網絡司令部現有下屬133支網絡部隊,已于今年5月全部具備全面作戰能力。(原報告中列舉的是美國網絡安全部部長Michael Rogers提議提升網絡安全部的地位,在17年該提案已被批準,故該處改為陳述最新事件)
未來影響
報告總結分析網絡安全對于未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社會
雖然互聯網和其他網絡已被證明能夠抵御大多數網絡攻擊,但持續的安全漏洞和有關美國數字活動監控的披露,可能會進一步削弱人們對政府和企業的信任。
2.政治
各國政府將面臨制定國內網絡政策以及管理網絡犯罪和網絡間諜活動的國際協議和標準的挑戰。
3.經濟
安全公司McAffee最近的一項分析估計,網絡攻擊每年使全球經濟損失375-575億美元。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上線,網絡攻擊變得更加復雜,這個數字將繼續增長。
4.環境
環境黑客行為主義是企業和政府持續的風險來源。在未來幾年中,黑客主義的網絡攻擊將影響能源基礎設施,如發電廠、電力線路以及金融和運輸網絡。
5.防御
網絡為不使用致命武力的情況下癱瘓敵人創造了新的途徑。然而,對網絡的依賴使美國軍隊面臨巨大風險。
技術預測
同時,該報告對未來最有潛力的三項技術做了預測,分別是:
1.用戶認證技術
未來的身份驗證技術將使用更加精準的生物識別技術,個人密鑰生成器以及其他可以提供比當今密碼更強大、更簡單的訪問控制的新技術。
2.彈性網絡
新一代彈性網絡,可以實現自我配置,自我修復,自我優化以及自我保護的網絡。
3.下一代加密技術
量子密碼學是未來加密技術的一個方向,它將使網絡攻擊者更難以利用其所盜取的數據。
最后
報告中摘錄了全球著名咨詢公司、“四大”之一德勤報告中的一句話作為評價:“網絡犯罪正在以指數速度加速。 在不遠的將來,從我們的手表到醫院的心電圖顯示器的所有東西都將連接到互聯網并準備被黑客入侵。”
參考文獻
[1]http://www.futurescoutllc.com/wp-content/uploads/2016/09/2016_SciTechReport_16June2016.pdf
[2]https://www.reuters.com/investigates/special-report/cyber-heist-federa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Cyber_Command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Cyber_Command
【本文為51CTO專欄作者“中國保密協會科學技術分會”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