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里的美國“官場現形記”
備受關注的中興禁運事件經歷第40天,如今還在繼續上演“過山車”。5月19日中美聯合聲明發布,雙方在某些領域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休戰謀求共同發展。雖然中興事件未在聲明中顯示,但隨后華爾街日報表示:“中美雙方在中興通訊的爭端上達成了一致意見。細節正在推敲。一旦完成,特朗普政府將解除威脅中興通訊生存的禁令。”
然而就在代表休戰的聯合聲明發布后的第四天,特朗普在白宮表示中興問題尚未達成協議,預想對中興采用更嚴格的安全規定以及要求中興大量采購美國零部件及設備。5月24日,特朗普再次發推,稱中美當前協議難以實現,需采用新的框架結構。據路透/政治新聞網(Politico)最新報道,商務部正在審查中興案,旨在減少中興對美產生的風險,尚未得出決議。
中美貿易磋商的一波三折,讓身處其中的中興事件陷于撲朔迷離之中。而美方的“反復無常”也令人震驚,拋棄了國與國之間談判基本原則的美國政府,所謂的先進、民主的外衣,也只是看上去很美,細探之下,上面爬滿了虱子。
拋棄執法公平 美國上演“官場現形記”
就中興事件來說,如果正如美國財長姆努欽所說:“中興問題是執法問題而非貿易問題,不同意任何形式的交換條件”。那么這個執法的程序與標準明顯存在問題。復盤整個事件,美國商務部于4月15日對中興執行了史上最嚴厲的制裁:“禁止中興通訊7年內購買、出售或從事任何涉及受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約束的物品、軟件或技術等交易。”這是一個國家對一個企業做出的前所未有的處罰。理由是中興通訊對2017年3月達成的和解協議中的要求對35名員工進行包括扣除獎金或斥責等處罰的執行情況做了不實陳述。然而在中興通訊提交給美國商務部的包括獨立第三方調查報告中的材料中顯示,此問題是由于少數幾名員工和干部的工作過失以及公司管理流程未落實到位所致,并非蓄意欺騙。處罰與錯誤的極度不成比例,從某一方面暴露了美國在執法上的隨意,有借題發揮之嫌。
此外,中興是在合規自察中發現問題的,并在第一時間通報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主動糾錯,聘請第三方獨立調查。中興已明確向美方表示獨立調查報告將于4月30日呈報,希望美方基于報告結果做出準確判斷。但美方依然于4月15日匆忙決定執行禁令,在法律程序上存在明顯瑕疵,這與美國政府一直宣稱的司法公正與公平有相當大的出入。
但事實上,所有人都知道,中興事件不止是個執法問題。特朗普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明確表示:“中興事件是在我知情的情況下作出的判決,不是奧巴馬、也不是布什作出的決定,而是我作出的。”
特朗普的這句宣言撕開了所謂執法獨立性的遮羞布,明確展示其以中興事件為工具,在中美貿易談判的進程中增加談判要價的意圖。美國商務部在此情況下再談所謂的執法問題顯得頗有些力不從心。而美國三權分立制度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國會,在此事件中前不久還在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投票反對“特朗普解禁中興”,很快又開始否決“禁止購買中興華為產品”修正案,與特朗普政府的“朝令夕改”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應了那句歌詞:“該配合你演出的我盡力在表演”。
特朗普政府自上任以來,全面落實“美國優先”競選宣言,一反過去全球規則制定者和守護者的定位,無差別攻擊大打貿易牌。對歐洲擅自退出伊朗核協議,威脅要對與伊朗往來的歐洲企業實施制裁,對日本沒有豁免其增加的鋼鐵關稅,對中國聲稱執行最嚴厲的貿易制裁。就在5月23日,外媒稱特朗普又考慮對進口汽車征收25%的關稅,理由是國家安全。
此外,近年來美國制裁的招數用的越發順手,對企業處罰水漲船高,金額大得驚人,而且普遍存在罰款制裁的頻繁使用和量刑過重的做法,此次中興事件即為典型。勒索式的制裁與處罰短期看是增加了國家收入,但長遠來看,不但失去了寶貴的商業信用,惡化了美國的投資環境,更損害了作為一個全球重要大國的國家信譽。
晚清一本著名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里面描述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們盤剝、魚肉百姓的場景,他們手段不同,但目的一致。美國政府的行為也是另一出“官場現形記”,用侵害他國利益,盤剝別國企業的霸權手段來壯大自身,終非發展的正途。
自羅斯始、至羅斯終,中興解禁倒計時
雖然美國在中興事件的態度上“反復無常”,但終歸只是為了在貿易談判中增加更多的籌碼,整個事件的走向還是明朗的。
特朗普雖說中興事件還沒達成協議,但他也說了:美國對中興的封殺,讓很多美企業也遭受了沖擊,“可以讓他們付出巨大代價,但并不一定傷及所有這些美國企業。” 此前,美國財長姆努欽也表示,不能將中興置于死地。
據悉,至少有10幾家上市美國公司在其財務報表中將中興列為其合作伙伴。其中,領先的光子集成模塊廠商NeoPhotonics在一份聲明中稱,受中興禁令的影響,公司營收每年將保持5%的增速的目標將無法實現。自禁令頒布以來,NeoPhotonics股價已下挫13%。圣何塞光通信器件供應商Oclaro表示,在公司2017年6億美元營收中,中興貢獻了18%。加州太陽谷內存芯片廠商GSI Technology稱,去年中興直接或間接購買了其價值50多萬美元的產品。馬薩諸塞州無線芯片制造商Skyworks Solutions將中興視為其“核心客戶”,與亞馬遜、思科和微軟并駕齊驅。
以上種種表明,美國早已認識到制裁中興對美國而言絕對是有害無益,繼續對中興的制裁會對美國相關企業造成不可承受的壓力。目前的種種反復,一方面是美方要在貿易磋商中爭取更多的籌碼,另一方面,也是講究從哪里開始從哪里結束。中興拒絕令由商務部部長羅斯簽發,解禁也有極大可能由羅斯最終宣布。據悉,美商務部長羅斯將于六月初到訪中國,落實聯合聲明中農產品和能源等相關產品的具體需求。中興事件有望在羅斯訪華行程中得到進一步敲定。
全球化企業如何避免政治“陷阱”?
一個企業,其全球化程度越高,面臨的政治風險就越大,尤其是在當今復雜性國際局勢之下。正如斯坦福商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Condoleezza Rice所說:“當今公司面對的,是現代歷史上最為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地緣政治、法律法規政策、域外效力(如單邊制裁)、自然資源操控等政治行為都會給公司帶來巨大影響。”中興事件即是一個典型案例。
那么全球化公司如何在發展中避免這些政治“陷阱”呢?其一,立身要正,嚴格遵守業務涉及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及政策。以中興為例,盡管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興嚴格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制度,把合規視為公司戰略的基石和經營的前提及底線,在合規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長足進步,建立了一整套合規管理體系。但此次美國以公司合規自察上的小漏洞為由實施制裁,客觀地說,也是抓住了中興在合規管理上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將其帶入“陷阱”。“吃一塹,長一智”,解禁之后的中興需要在合規方面做出進一步改進與提升,完善合規管理體系,才能避免再次落入政治“陷阱”之中。
其二,強大自身,占據更重要的行業地位。此次拒絕令事件對中國高科技企業是一次警醒。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高科技行業有了長足發展,但因為基礎薄底子弱,與美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經過此次事件,如中興這樣的企業當奮起直追,強化核心競爭力,占據更重要的行業地位,以自身的強大抗衡政治“陷阱”。據悉,中興已做好準備,待美國商務部正式解除禁令后快速恢復經營。此次禁令雖使中興業務暫停,但未對核心競爭力造成影響,中興強大的研發隊伍與研發實力得以保存;市場建設與開拓能力在恢復經營后快速投入;供應鏈能力未受損,保證供貨的及時;財務健康,現金流充足,利于后續發展。
其三,合作共贏,全球合作大勢所趨。 中美兩大經濟體的貿易爭端以“握手言和”結局。在聯合聲明中有這么一項內容:雙方就擴大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貿易進行了討論,就創造有利條件增加上述領域的貿易達成共識。雙方同意鼓勵雙向投資,將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
在全球化大趨勢下,合作共贏是國家,也是企業的最終歸途。在中美創造的和平穩發展期里,如中興這樣的企業當強化與全球產業鏈的合作共贏,爭取更多的技術升級機會,提升創新能力,從而帶動整體產業升級,這是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國家面對政治風險的最強底氣。
雖然前后意見不一,但美方就中興事件全員上陣頻繁表態,本身就意味著事件的解決進入了倒計時。5月24日晚,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受訪時表示將安排合規人員進入中興通訊并組建合規團隊。白宮立法事務主任Marc Short接受《福克斯商業》采訪時也表示:“我認為下周,對于中興通訊事件會有更多消息。”
事件終會盡快解決,但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事件對中美兩國的影響,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方向,對全球產業鏈的推動,都將記錄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