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應用 會付出不止雙倍成本
隨著人工智能大潮的出現,不少企業都將大筆的資金投入到這一領域進行研發,其中部分公司已經開始獲得回報。但是,人工智能在應用過程中,會付出雙倍甚至更高的成本,而且還有不少令人糾結的地方。
AI應用成本不止雙倍
月初,今日頭條和鳳凰新聞等因為涉及傳播色情低俗信息以及違規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等問題而被約談,并且多個頻道被暫停24個小時。可是今日頭條負責內容分發和審核的恰恰就是人工智能系統。
今日頭條對外一直都宣稱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而作為TMD三大未上市企業之一,今日頭條的主要研發投入也都放在了人工智能方面。但在事發之后,今日頭條開始了大規模的審核招聘,2000名員工,薪資在4000到6000元之間,再加上員工的管理、工作場地、福利待遇等,總價錢不會超過2000萬。
今日頭條招聘信息(圖源:網絡)
而2000萬如果拿來研發人工智能呢?很可能連啟動資金都不夠。人工智能研發燒錢程度有多恐怖我們可以從其他公司的投入來看,百度在2016年一年的時間里就砸了100億人民幣進去,在2017年只能更高。而2000萬投入的話,只怕真的是連波瀾都不會出現。
這也就是事實上出現了一個問題:原本人工智能所做的事情用人力可以在事實上完成的更好,而且也會便宜更多。原本采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審核雖然重金投入,但問題依然存在。而更諷刺的是,在人工智能的弊端暴露之后,依然需要以人力來進行補充以實現審核目的。這樣做的結果顯然讓人工智能的研發置于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審核成本被迫疊加翻了遠不止一倍。
運營維護升級也需成本
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是一次性研發投入,技術可以無限復制承載更大的工作量。但人工智能需要增加的設備更多,而設備就必須要有運營維護和升級的成本。這其中費用會更高且使人工智能比非人工智能成本又多了一些。
機器學習在新聞領域的應用示意圖
以無人商店為例,要增加攝像頭、監視器、結賬、掃描等設備及設備維修人員,一系列的技術應用和系統維護都不是免費服務,而且此類設備的專業維護人員相對稀缺,工資相比普通設備的維護人員還會更高,省錢將無從談起。
無人駕駛為例,無人駕駛汽車肯定比傳統汽在成本方面要高很多。司機被各類傳感器、車載系統和網絡設備所代替,可想而知的價格高昂。家用機器人方面,機器人的定期維修、租賃運營等等也需要及時的服務,這些費用肯定用戶買單,而且不會比小時工便宜。
有人會疑問,這是否是因為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技術并沒有成熟,因此才會產生的價格劣勢。這并不全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成熟之后確實可以降低部分成本,但很多元器件的成本是不可能大降的。同時,人工智能產品是一種技術結合體,大量的高精尖技術在應用時需要考慮到專利和研發成本,最終形態不會降低到比傳統的低技術含量產品更低。
AI要人輔助
本來AI該輔助人,但目前則是要人輔助AI。
人工智能要人來輔助
誠然,能夠看到智能內容推薦和分發給今日頭條帶來了大量的忠實用戶,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量級的內容推薦絕非人力可以做到,這是人工智能不可忽視的功勞;可是人工智能的缺陷不止只雙倍成本的問題,還有推薦內容的辨識度以及內容敏感度的不如人智能。
如果要人來輔助人工智能的辨識度、敏感度,那人工智能又有什么意義呢?
人工智能的工作很難實現所謂的“無人化”,其定位在現階段看來依然更像是一種工具,彌補人類在計算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幫助人類簡化操作,而并非代替人類進行操作。
人和AI的關系值得深思
有人認為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是絕對不需要方向盤和剎車的,但筆者卻對此觀點保持懷疑。即使無人駕駛技術徹底成熟,L5級別的無人車遍地走,可是司機是不會離開方向盤的。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地鐵、高鐵、飛機基本都可以實現無人駕駛,可是飛機和列車的駕駛員卻并沒有少突發事故雖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必須要大價錢為此買單。同理的還有消防、安全等,有人就能很好的處理這些突發性事件,而人工智能則要差一些。因此,很多行業在有了人工智能的情況下依然需要有人在旁輔助,直接的結果就是行業的運行成本增加,降低了人工智能在進入大眾市場時的競爭力。
筆者看來,即便是實現了強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去人”化進程依然艱巨。在人工智能沒有創造性的情況下,作為工具會便于管理,但一旦擁有了創造能力,那么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會向多樣化前行。就像人已經足夠聰明,那么法律和警察的機制就更需要完善,脫離人類監督就會更不可能。更何況萬事安全第一,一旦到了軍事領域更需要全面防范,又怎么可能給予人工智能全面的自由。
總結
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面臨不止雙倍的成本和技術不成熟的局面,因此很多情況下企業會在AI和傳統技術之間彷徨和糾結。而在未來技術成熟后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嗎,這種糾結只怕還是會存在的,因為AI永遠不可能代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