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副總裁曾宇:談談騰訊的技術價值觀與技術人才修煉
我認為一個技術人員或者專家、工程師最重要的核心素質是業務洞察力、技術視野和原創力。
技術人員的核心素養
騰訊的職業發展通道大概有 6 級,1 級是初入者,2 級是有經驗者,3 級是骨干,4 級是專家,5 級和 6 級是權威和資深權威。
我認為 1、2 級主要是學習、執行、改進的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經驗不斷增長;3 級可以對交付負責,交付過程中持續思考和總結,跳出自己做的事情,宏觀看待它們在整個戰略中的位置,就可以走到 4 級。
以前Tony(編者注:騰訊主要創始人張志東,曾任職公司 CTO)對 4 級的要求就是什么事找這個人,他都能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就會主動去找其他資源來解決。我對技術通道 4 級的定義就是能在組織里起技術掌控的作用。
技術人員的成長一般有兩個分支——在管理和在技術通道的發展。
Tony 對四級專家的定義包含了三個維度:
- 技術深度。
- 大局觀。
- 影響力。
技術深度是你的深度,大局觀是你的廣度,影響力其實是你的縱深,就是說這個東西多大限度輻射影響到同行,這是比較高屋建瓴的看法。
我認為一個技術人員或者專家、工程師最重要的核心素質是業務洞察力、技術視野和原創力。
業務洞察力是指技術人員對價值點的識別,技術視野和原創力可以體現在價值輸出,就是做出多少東西,解決了多少問題,最終解決方案有沒有可借鑒性,有沒有可以傳遞的價值。
這三點最后就就轉化為技術深度、大局觀、影響力,串聯起來就是我們最終對一個專家工程師的定義。
下面舉幾個例子,來闡述一個優秀的專家工程師是什么樣的。
首先講一個業務洞察力的案例。大家都知道騰訊利潤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游戲的增長,騰訊的游戲起飛是 2008 年,當時一個很大的增長動力是在 2007 年到 2008 年之間,我們簽下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游戲,大部分來自韓國。
但是這些引進的游戲有很致命的地方,就是做技術的人基本上完全不考慮安全問題。
我們理一下這個邏輯:公司的增長來自于游戲,游戲的增長來自于引進,引進的游戲來自于韓國,韓國的游戲有致命的安全問題,所以,游戲的業務安全當時對公司來說具備戰略意義。
當時互娛業務安全的同事非常敏銳地洞察到這個事情的重要性,投入了很大精力去研究,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深入的思考,和嚴酷的實戰,形成了很多的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發展空間。
再來看 CF 透視外掛的例子,在技術上也是很有特點的。外掛之所以難以防范,是因為可以無成本的拿到客戶端進行分析,我們作為防御方非常被動,所以團隊同事開始把思考著眼點放在我方的優勢上,那就是服務器在我們手里。
最終大家設計了一個方案,使用從服務器下載的動態代碼對客戶端的坐標進行加密,這樣我們可以幾乎以零成本隨時發布加密方案,而對抗方則需要花費比較大的力氣進行破解,這樣可以在架構上具備防御優勢。
當然還有很多挑戰,比如每次讀寫坐標都需要加解密,這樣對動態算法的性能要求就會很高,等等。
但最終我們還是把這個方案做出來了。這個案例,我想說的是一個專家工程師應該在戰略上認識到價值點,在方案選擇上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技術,在原創——算法優化、性能方面能做到極致,最終這個方案才是具備足夠競爭優勢的。
關于影響力,舉個 3 D游戲的例子。大家知道做 3D 游戲不是簡單的光照、投射,如果要讓場景看起來非常真實自然,必須要有陰影在里面。但如果要把所有的細節,非常高精的模型去做投射,真實去追蹤光線的話,基本上不可實現。
互娛當時進行了原創,用的方法就是放棄 3D 直接處理這個陰影,根據這個像素的深度可能用一個 2D 的算法簡單地把陰影描出來,疊到原來的圖上面去,做這個效果肉眼也比較難看出來差異,但效率大大提升了。
這樣的方案對整個行業都是有影響力,可以說它規避了這里面最難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做的效果卻是非常好。
在這里我希望總結一下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意義,我認為技術解決了幾個問題:第一是賦能,第二是提效。
一方面,我認為可以把技術當做一個工具箱,也就是說技術是工具箱里面的工具,最后能加工出什么樣的產品,肯定是產品策劃說了算,由他去構思,但是技術的作用就是讓工具箱里面的工具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從技術的角度可以讓產品研發的效率變高,帶來的結果是創新嘗試的次數可以更多,在同樣的條件下,原來只能嘗試十次,但現在可以允許你試一百次,留下十個點子,這十個點子最后有一個做成一個巨量級的產品,這是技術帶來的。
我覺得我們做技術的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迷失方向。也許每個技術人員每天都應該反思,我在賦能和效率上到底有什么成就和貢獻。
如果每天只是 follow 產品的節奏,只滿足于疲于奔命地實現產品的需求,我的效率上沒有任何提升,能力上沒有任何變化,不能比去年做出更多更好的東西,就應該反思我們作為技術負責人的責任是否已經盡到,我是否在本領域中沒有任何的長進。
技術管理者的自我修煉
我們剛才說,技術發展有兩個通道,一個是專家通道,一個是技術管理者的通道,這兩個都是由專業來撬動的,技術管理者越往后發展,戰略和人才這兩塊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凸顯,但最終都還是依托自己的專業。
戰略需要你決定技術團隊做什么事,怎樣高效完成,從技術角度能看到未來什么方向。
戰略除了自己思考以外,還要依托整個團隊的信息輸入和思考,這時人才梯隊就非常重要。
隨著團隊不斷發展,你的戰略要越來越好,需要你看的東西越來越廣,每個進來的人都應該變成你的一只眼睛,他能看到某些你看不到的東西,所以人才積累是戰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
要戰略必須要人才,要人才就必須要專業,所以最終還是回到原點——專業。所謂專業怎么解讀?
舉個 PC 時代的例子,如果一個游戲的下載時間過長,就會成為用戶進入的一個高門檻,為了讓游戲下載加速,技術團隊提出了微端化的概念,做了一個 VFS 文件系統,先給用戶一個最小的下載包,在用戶玩的過程中,后臺一點一點拉回數據,這個技術出來之后馬上獲得了成功,分享這個過程是想說明專業在里面起到的作用。
這算是一個戰略方向,要做一個微端,誰能提出這樣的想法?有戰略眼光,有深厚的技術基礎,看到這個可能性,然后把產品做出來,這是一個技術管理者應有的素質,或者說他所帶的團隊應該具備的素質。
分享一段曾國藩的話,我認為用在技術管理者身上非常合適。
他強調為官者要知人曉事,位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
- 知人是要能夠看準人,要能夠對人做評價考核和應用。
- 曉事就是要知道怎么做事情。
我認為,評價一個人最終是看他做出多少事情,做出多少貢獻,所以所謂知人曉事,根本點在曉事,從管理的角度,曉事即知人。
支持人做出貢獻的,大部分人是靠經驗,少數人則可以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差別在于泛化應用的層次會不一樣。
所以在看一個人的時候,判斷他的成功是來自于過往經驗還是來自于他的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
再往底層看,人最本質的東西是事業心和悟性,事業心會決定他做事有多積極,悟性決定他的經驗轉換成方法的效率有多高,如果這兩件事情都 OK 的話,這個人就是你需要的人。
工程師的提升路徑
總體來說,工程師的自我修煉有兩條分支,一個是走專家路線,一個是走技術管理者路線,不管哪個,專業都是你的基石,就是你最終的原創力,你在專業方法論上必須不斷提升。
如何提升?我有幾點體會:
找到自己,知道自己在哪個位置上
你要知道自己的本心,你喜歡做什么樣的事情,比如說你喜歡鉆研,未來是專家的方向。
比如說你喜歡一絲不茍把東西碼得整整齊齊,也許做架構師、項目經理、運營策劃都很適合你;如果你天馬行空,對生活品質要求很高,我覺得很大可能你適合做一個產品經理。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特質,你心里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會決定你在前進的過程中會不會痛苦。
樹立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價值觀
樹立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價值觀——技術必須產生價值。不可否認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人,做出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事情。
例如無線電波的發明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這個東西在當時是沒有用的。我想說的是技術能真正產生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舉個反面例子:2006 年,3D 技術已經開始流行,看起來效果非常酷炫,而網易的回合制游戲《大話西游》也很火。
所以當時我們有一個項目用最先進的 3D 技術,加上最火的游戲類型做了一款游戲,結果發現兩個最好的東西加在一起并不等于是一個好的產品,3D 無法支撐多個客戶端同時運行,而且當時 3D 制作成本相對較高,導致項目延期,最終放到市場上也不太被玩家認可。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反思是:技術有沒有創造價值?我們做的這款游戲,3D 酷炫效果給這個游戲帶來的價值到底有多大?這個值得反思。我們在選擇技術方向的時候,永遠要考慮和洞察用戶此刻最急需的是什么。
還有一個正面例子:Oren Etzioni 是一個數據科學家,他喜歡省錢,計劃一個旅行時會提前幾個月把機票買好,他覺得買得越早機票越便宜。
有一次,他在飛機上很得意地和別人說“我這個機票幾個月前買的,非常便宜”,那人就問他多少錢,他說這么多錢,那人說我是兩周前買的,比你還便宜,他就崩潰了,下了飛機就開始找數據看,發現果然是這樣。
他就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看來并不是說買得越早機票就會越便宜。他是一個數據科學家,很會建模,他把影響機票的各種因素放在這個模型中,用了機器學習的算法,預測機票價格趨勢的準確率可以高達 80%。
這個系統上線之后,每年航空公司損失幾千萬,大家都在用這款產品買便宜機票,這個產品最后被微軟收購了。這就是技術深度帶來的價值,也是他創造的價值。
保持著好奇心和創新精神
在個人素質修煉方面,應該一直保持著好奇心和創新精神。所謂戰略,就是決定做什么不做什么。
概念上大家都希望做藍海,不愿意做紅海,而我的觀點是真正意義上看得見的藍海是不存在的,因為以現在的市場效率,它一旦被證明的時候一定已經變成紅海了。
所以藍海只是一個臨時意義上的東西,而紅海是一個常態,真正創新、真正突破,真正要找藍海市場,你需要從沒有的地方去找,正如道德經所說“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一個強勢的產品可能會帶動一個生態,這個叫做萬物生于有,就像微信出來了,可以衍生出很多東西;而有生于無,就是指微信本來就是從沒有的地方長出來的。
舉個 IEG 的例子:逆戰是我們自研的一個 FPS 游戲,一開始照著 CF 學習,采用了 3D 技術,用 unreal 引擎做的,當時沒有人看好這個項目,能立項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但這個團隊很熱愛這個游戲,他們沒有想到這個產品后來對公司的戰略意義是什么,但他們堅持把這個做下來了,越做越好,最終這個項目做成了,而且這個團隊起來之后,可以分支做自研 FPS 游戲這條線,這也算是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例子。
也許從技術的角度上講,更多要關注它不可能的地方,如果有人說這個不可能,可能屬于我的機會真的來臨了。
盡人心,知天命
做到你心目中最好的自己就可以,剩下的事情老天爺會安排。看下面兩張圖,你看到的是左邊萬眾敬仰、世界上唯一的球神喬丹,還是右邊在街上跟一幫小混混玩籃球的喬丹?
我想說,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喬丹說“just play,have fun,enjoy the game”。
我十來年做技術的生涯,也有摔倒,我的感悟是修行即道,最重要的是你在不停進步,你在不斷修行。
曾宇先生,騰訊公司副總裁。 2002 年加入騰訊,曾負責騰訊研發線管理,后續擔任互動娛樂事業群研發部總經理,負責游戲、互娛相關的技術研發及管理工作,2012 年升任公司 VP,2016 年起主要負責移動互聯網事業群技術管理工作,繼續參與公司級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