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監管”仍是互金行業主旋律
毫無疑問,中國的經濟與金融正在經歷著市場變遷、挑戰與機遇。面對經濟轉型期,金融去泡沫化,服務實體經濟成為重點。7月15日,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落下帷幕,明確了未來5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3大任務。中再融合伙人&副總裁侯君表示,對于互金領域來說,“規范”“監管”兩個詞仍然將是這一階段的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互聯網金融***次被納入議題,并強調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提出要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范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范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主體責任。
光大證券全球***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我們從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導致的經濟短缺,通貨膨脹,過渡到過去幾十年自由市場發展之下,出現的另外一個極端,包括資產泡沫、金融風險、貧富分化。怎么來糾正這個問題呢?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對金融的規范。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規范,從2015年底開啟,從概念重新定義,全國范圍內的摸排、整頓,從指導意見到暫行管理辦法,再到屬地化管理,強調各地監管部門的分責。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曾經多次呼吁:對于互聯網金融實施穿透式監管,即透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表面形態看清業務實質,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穿透聯接起來,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甄別業務性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要實施功能監管,按照業務性質明確監管責任,堵塞監管漏洞,消除監管空白,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侯君認為,過去的這幾年,正是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幾年。從早期的互聯網理財、P2P借貸和眾籌,到移動支付狂突飛猛進,再到去年以來火熱異常的消費金融,其監管基調也從鼓勵發展走向了規范發展。
從校園貸被禁止,到金交所合作模式打破,無不說明監管層面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整治與規范越來越深入。最近瘋傳的銀行存管屬地化,以及廣東省金融監管禁止平臺上債權轉讓……使得平臺運營者有這樣的疑問:在監管全方位的擠壓下,互聯網金融還會有發展空間嗎?
“需求決定市場,在監管層面的指導下順應市場需求,這是金融業發展的永恒規律。”侯君表示,無論是瘋狂激增的消費需求,中個企業生存發展的資金需求,三農亟待轉型的金融扶持等都是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基礎,在合規的基礎上,去實現這些金融需求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發展目標。
而在本次金融工作會議上也透露出:“民營金融、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是政策層面鼓勵和支持的。“順勢而為或能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發展出路,中再融將堅持深耕再生資源領域,服務中小企業,以綠色金融扶持再生產業轉型升級。”侯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