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質量參差不齊 低價圈地終歸需以質量取勝
曾幾何時,云計算在中國市場成為企業競相追逐的熱點。這其中既有財大氣粗的互聯網企業,例如BAT所屬的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也有傳統ICT企業所屬的華為云、浪潮云、聯想云等,此外還有專攻云計算的專業廠商,例如小鳥云計算、金山云、青云等。而從提供的云服務類型看,從最基礎的IaaS、PaaS到SaaS;從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可謂應有盡有,頗給市場和用戶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
門檻低競爭大,低價低質云產品導致競爭失衡
曾經IDC企業一度被業界戲稱為“二房東”,指IDC企業低價從電信運營商手中獲得IDC機房和帶寬資源,再倒手賣給用戶,由于進入門檻低,不存在技術壁壘,IDC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成了赤裸裸的價格戰,誰能從電信運營商手中拿到更低的價格,誰就可以在價格戰中勝出,因此也造成了很多IDC企業的異軍突起和崩然倒塌,在這樣一個更替頻繁的產業生存,短期利潤成為IDC企業競相追逐的目標,產品質量根本沒意識到或來不及把控。
而如今步入云計算時代,大多數傳統IDC服務商披上云計算的外衣,為用戶提供各式各樣的云計算服務。目前,中國云計算公司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而全、跨行業、全套服務;第二類是垂直發力重點領域;第三類是專注云計算領域;第四類是傳統IDC轉型。除了這四類典型代表,中國的云計算服務商實際如雨后春筍此起彼伏,如阿里云、騰訊云、小鳥云、華為云等。
其實在云計算早期,為了吸引客戶,不止國外云服務商在降價,國內企業也在降價。如阿里云、騰訊云、小鳥云、金山云等都曾才去過打折、降價措施,但降價不能作為長期的競爭策略。
打折降價把地圈,價格戰引發全行業亂斗
然而,正如很多事情到了中國變成中國特色一樣,云計算市場因標準體系未完全建立,不管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的IT企業,甚至以前的CDN企業都開始進入,由此導致這個市場在中國正從技術戰變成價格戰、關系戰。
騰訊云中標廈門政務云花了1分錢、中國電信中標遼陽市信息中心硬件平臺項目花了1分錢、中國移動中標上海電子政務云項目0元,這些平常人都覺得不是很正常的中標行為,卻冠冕堂皇地成為事實。在中國制造轉型的過程中,對于價格戰我們都似曾相識。雖然從用戶的層面看,價格越低越喜歡,但我們都知道價格戰的最后一定不是好事。
事實上,云計算是一種基礎設施,建立在巨大投資和技術的基礎上。據公開資料顯示,亞馬遜、微軟和Alphabet(谷歌母公司)在2016年的資本支出和資本租賃為315.4億美元,比2015年同比增長22%,市場都清楚這些資本支出大部分投向了云計算。目前,小鳥云計算等國內領先的云計算企業也正在開展大規模的投資。誰投資今天,誰就收獲明天,價格戰應該成為這個行業的過去,國內云計算雖然市場很大,但只有腳踏實地、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企業才可能有明天。
國內云計算市場的競爭,最后拼的還是質量
在云計算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間競爭日趨激烈,質量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產品質量的高低是企業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之一;提高產品質量是保證企業占有市場,從而能夠持續經營的重要手段。
一個企業想做大做強,就必須在增強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縱觀國內外,每一個長久不衰的知名企業,其產品或服務,都離不開過硬的質量。所以,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的靈魂,任何一個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要千方百計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不斷創新和超越,追求更高的目標。一個企業唯有不懈追求,精益求精,方能處于行業領先之列。
就像所有的用戶都會明白一個道理:“便宜且質量不好的東西,交錢的那一瞬間是開心的,開始用就出現各種別扭;買質優物美的東西,交錢那一瞬間是心疼了一點,但越用越覺得物有所值。”
對于云服務提供商來說,為搶占云計算這塊大蛋糕,已經消耗了太多用戶對于云計算美好的期待。用戶一邊琳瑯滿目的在云服務商中挑選著符合自己質量要求的產品,一邊盤算著能夠在成本支出和服務質量上達到平衡的方案。云計算的競爭終歸是質量的競爭,畢竟每一位用戶都不愿看到因云產品本身質量問題導致自己的業務被中斷,云服務商們只有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才能最終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