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如果要評選這兩年IT業界最熱門的詞匯,“數字化轉型”無疑是最有力的競爭者。如今,打開百度,“數字化轉型”一詞在百度的索引數近500萬條,在谷歌上也已超過1000萬!數字化轉型這個話題如此火爆,這背后有哪些原因,開源在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又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日前,在ZD至頂網***推出的重磅欄目《企業開源智庫》***期節目中,ZD至頂網總經理兼總編輯高飛、紅帽大中華區總裁張先民博士、Forrester大中華區副總裁、市場研究部負責人吳曉敏三位嘉賓一起就此相關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數字化轉型熱的背后
每個熱詞的興起都是有原因的,數字化轉型大潮的興起也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嘉賓們一致認為,轉型大潮興起首先是我們所處的大時代所決定的:整個國家經濟宏觀環境到了轉型的關鍵時刻,外部環境在變化,企業內部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這是一個宏觀外因,而更為具體的原因則在于整個社會經濟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企業的消費者和客戶都已經數字化;第二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已經數字化。
實際上,這種數字化也是大家可以體驗的。比如,如今在外面,尤其在一線城市或者大城市出行基本上不需要帶錢包了,不管是你買菜、坐車還是住酒店,完全可以電子支付,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已經完全數字化了。
吳曉敏介紹說,Forrester做過一個研究,發現七十年代的全球財富500強中,近70%的企業是百年老店,只有小部分是新興的公司;而最近十年,財富500強的名單反過來了,70%是在最近一二十年出現的新公司,存在已久的大公司不到30%。
“企業的競爭對手不光是以前這些傳統的競爭對手,而且會面臨新出現的數字化時代的顛覆者。比如,滴滴、Airbnb等。這些新興的顛覆者會直接挑戰傳統公司既有的這些市場,而在以前,由于沒有數字化的技術這些公司是不可能存在的,”吳曉敏說。
紅帽張先民博士則從技術的角度解讀了“數字化轉型”熱的原因。他認為,數字化轉型可以分兩個層次,對外是怎么利用數字化的技術來增進客戶體驗,對內是怎么樣利用數字化技術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效率與敏捷性,這些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他特別強調說這里的技術本身已經不再是過去傳統的閉源技術,而是開源技術。
“目前,開源對很多新興的技術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甚至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它們都大量采用開源的技術。換句話說,沒有開源就沒有今天的數字化轉型。”張博士說。
Forrester吳曉敏和紅帽張博士的觀點得到ZD至頂網高飛的高度認可。“企業的外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在變,企業也必須變。”高飛表示,在這個全面數字化的新時代,業務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時候,企業技術需要快速跟上,或者說技術自己需要推動業務發生變化。此時,只有開源的技術和開放的技術,才能和外界、和內部產生比較良性的互動,才能跟得上企業的變化。
開源技術助力企業創新
實際上,開源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這背后的原因就是開源技術和開源軟件帶來的巨大優勢,特別是在推動創新方面。
Forrester去年下半年對亞太地區9個國家的企業技術決策者做了一個全方位的調查,問他們采用開源技術帶來的***優勢是什么?結果顯示,許可證或者成本的節約排在第二位,排在***位的是開源技術讓企業技術人員能夠與開源社區進行互動,從而給企業帶來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能力,要遠遠高于簡單的成本節約。
當然,開源的好處不止這些,調查還發現開源其他方面的優勢,包括帶來的業務靈活性以及對企業員工的能力提升,即讓員工從原來簡單的軟件運維上升到進行更多創造性工作,有利于留住高層次人才。
而在張先民博士看來,開源除了更有利于推動創新,還更符合或者說更有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他說:“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也就是我學習了前人的經驗,然后也會貢獻我新的知識,后人也一樣。開源類似,開源是當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時候,你不再藏著掖著,而是公開放在網上。也正是因為開源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所以開源的技術迎來一個爆發性的成長階段,速度是非常快。”
開源技術目前已被企業廣泛而深入的使用。在Gartner2016年的一份全球調查報告中寫道:“如今,95%的主流IT組織已經在他們IT關鍵任務領域內使用非凡的開源軟件,不管他們自己知道不知道。”
高飛則用中華武術的傳承作為例子對張先民博士的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中華武術有很多流派,不少武術或武功最早出現的師父才是功夫最厲害的,到后來越來越流于平淡和逐漸消亡。原因在于,師父在武功傳承的時候會留一手,而不是把最絕的一招教給徒弟,導致越往下傳承這個水平越來越差。
“如果從開源角度去考慮問題,就不會這樣。我要把我創立這門武功的想法公布于眾,我們大家一起探討有哪些漏洞、哪些敗招,如何得到解決,這門功夫就越來越淵源流長。這也就是開源越來越流行的原因。”高飛表示。
其實,不少公司也已經從投資開源中受益。比如,從商業地產起家的萬達,如今觸角遍及金融、影業、電影院等,在他們想快速進入各個領域的時候,卻發現用傳統技術沒有辦法支撐他們的商業步伐,所以選擇了開源。如今,它的IT技術90%以上是開源技術。
理性看待開源與成本
成本是在很多關于開源優勢的宣傳中最常出現的詞匯。Gartner 2016年的一份調查顯示,企業70%左右的IT預算用于維護現有系統,確保業務正常運行;有20%左右用于開發與增強IT系統,支持業務增長,僅有10%用于部署新技術系統,制定新業務模式,而后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IT。采用性價比更好的開源技術不斷優化、整合原有系統,節約出來的昂貴的閉源軟/硬件費用,可以用于增加部署新技術、新系統的預算,加速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然而,嘉賓們認為,對于開源的使用與降低成本之間的關系有必要認真審視,應該理性看待開源與成本的關系,不要簡單地認為開源能降低成本。
吳曉敏解釋說,企業的IT成本分為CAPEX和OPEX,前者一般理解為投資成本,后者理解為運營成本。開源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CAPEX,但對OPEX是否降低則取決于公司對開源技術掌握的水平。
“使用閉源軟件,IT人員很容易退化為簡單的運維,而采用開源對團隊的要求比以前提高了,需要招更高層次的人才,這會有成本的提升。” 吳曉敏說。
對此張先民博士的觀點是,這種高層次的人才引入不能簡單地歸為開源帶來的成本增加,而是應該把這個成本算在增加了企業的創造性和競爭力。“你要做任何一個變化的時候,你都必須要投入,特別是要提升競爭力,如果把這個投入就是算在使用開源上,我覺得開源有點冤。”好在現在企業對開源的認識越來越理性。Forrester在亞太區做的調查還發現,越來越多企業在看待開源的時候,已經超越了最開始的“要省錢、省成本”的想法。超過50%的企業把開源視為一種戰略投資,是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
“相對于以前給商業軟件交許可證費,每年還交服務費,很多企業認為我招的這些更有活力更有創造力的技術人員,對公司是一種生產力的提高,這個投資愿意做。所以,現在企業對開源的看法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吳曉敏說。
實際上,人們對開源態度的變化從人們的“Free Software”的解讀也可見一斑,以前很多人把它翻譯成“免費軟件”,而今天人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自由軟件”,其實,自由使用這才是開源的真正含義。
開源技術落地面臨挑戰
正如幾位嘉賓在前面討論的,與幾年前相比,人們對開源軟件的態度有了很大變化,認識也越來越理性和客觀,不少企業已經行進在使用開源的道路上。不過,開源技術的使用畢竟與閉源軟件有很大不同。如何能順利地搭上開源這艘巨輪,進而為企業插上創新的翅膀,也成為嘉賓們探討的核心話題?
幾位嘉賓一直認為,企業的開源之路不會是那么一帆風順的。盡管優勢明顯,但是企業在考慮采用開源技術時候也都會有很多的顧慮,同時,在真正部署開源技術時也會遇到很多現實的挑戰。
根據Forrester之前做過的市場研究,對開源文化的認同是企業面臨的***大挑戰。吳曉敏解釋說,這是因為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來企業一直運作得很好,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企業有很好的控制,所有這些步驟流程都設計得非常精準,這樣企業才能像機器一樣在運作,因此,企業對控制非常看重。
“然而,開源強調拿出來去分享,要拿到企業外部去分享,這就對企業管理層有一個很大的沖擊。我到底要把我的哪些東西開放給外面,還要把外面的哪些東西引進來,對這個企業的領導層管理理念的沖擊很大,也不能夠很容易去接受。”他說。
文化的改變還體現在,開源可以帶來采購成本的明顯降低,這樣有些高管看到不需要花那么多錢買軟件了,就以為開源軟件質量不行,或者安全性不可控,心里也不踏實。
開源遇到的第二重大挑戰是人才。以前IT部門招聘有它自己固定的模式,比如,會細分為開發人員、運維人員,而采用開源技術以后,運維比例就會相對減少,而開發則更多,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會更高,如何找到這樣人才并留住這樣的人才是一個難題?因為這些人一般是特別有活力、特別有想法的年輕人,對于傳統企業來說如何提供一個他們愿意的工作環境,留住他們,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第三,企業內部通常會有很多的部門,每個部門會有很多內部流程,以達成自己的業務目標。而采用開源技術往往需要打通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去通力合作,很多企業推行起來會碰到阻力。
當然,這些挑戰也并不令人意外。在張先民博士看來,和所有變化來臨時一樣,要變化都會遭遇到觀念的改變、技術的獲得和文化的適應等方面的難題。而作為一家致力于推廣開源文化的企業、一家以開源軟件為主要商業模式的企業,紅帽也一直在幫助企業順利地克服開源所面臨的所有問題。
比如,人才的培訓現在是紅帽非常受歡迎的一項業務,這也是很多企業擁抱開源的一個入口。張先民博士介紹說,很多企業和紅帽合作的***個單并不是購買紅帽的訂閱服務,而是購買培訓。去年年底,紅帽剛完成一個股份制銀行DevOps 的項目,該企業IT負責人表示項目中期剛結束,他手下的幾個有了開源技術實操經驗的工程師,就被其他公司高薪挖走了,所以還得考慮怎么繼續培養及留住開源人才。
其次,在技術的獲取上紅帽也做了大量工作。因為開源軟件更新迭代快,創新多,企業很難跟上其腳步。開源技術可以實現持續集成,持續發展,能更快的走在創新的前沿。紅帽選取了那些非常重要的創新,把它包裝成一個個企業級的商業軟件,供客戶使用,同時提供企業級的支持,這非常受歡迎。實際上,從紅帽這幾年在商業上收獲的巨大成功也能很好地說明,這些做法非常適合用戶的需求。
再者,開源社區有自己的運作規律和玩法,不是每一項企業的技術需求都能得到上游社區的回應與支持。這是紅帽可以提供的另一個核心價值:紅帽可以幫助企業與所需的開源技術進行交互——在上游社區獲得更改并要求提交代碼。通過持續的貢獻與透明協作,上游社區信任我們;透過更強健的產品及生命周期承諾及提供企業級服務,企業客戶信任我們。這是紅帽的業務模式。正如張先民博士所說:“紅帽的使命就是作為企業與開源社區的一個橋梁。”
訪談中,嘉賓們特別強調了對中國開源要走向世界的期盼。作為多年來一直扎根在開源領域的張先民博士對此感觸良多。他說,有一句流行的話說,***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產品。對于開源這一點也適用。開源的標準有社區主導者制訂,只有當中國用戶在社區中越來越活躍,重要性越來越高的時候,新的標準才會更貼近中國的用戶習慣,這樣對中國的幫助會越來越大。而目前開源大的社區絕大部分都是都在國外公司所控制,這對我們不太有利。
好在這一切有了改變,尤其是在OpenStack領域,中國企業的地位有了明顯上升。不僅華為取代惠普成為了OpenStack 基金會8個***等級會員(白金會員)之一,在24家OpenStack基金會黃金會員中中國企業占據了7席。
實際上,既然是開源首先意味著開放,而不只是拿進來,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古人云:“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也就是說渠里的水之所以相當清澈,源源流過來,是因為它上面有很好的水源。對于開源,大眾的參與就是這個“源”。
正如高飛在***總結的,“開源技術來自于社區,它應該是兼收并蓄的。我們既要把國際上一些新的理念帶進來,也要盡可能把中國的一些市場需求、中國用戶的一些想法帶到國際上,這才是真正的開源。這也正是我們聯手眾多業內專家開設《開源智庫欄目》所要希望的目標之一。我們希望借著開源的活力推動中國企業順利地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同時也希望開源更加持久、有活力,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持久的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