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行業云終成大器 它可不是云+行業這么簡單!
曾經有一個問題記者問了很多位行業客戶: 你覺得企業數字化轉型中哪項技術最不可或缺?他們十之八九選的都是“云”。但是他們緊接著往往會綴上一句定語:根據我們行業特性專屬定制的云。從他們的回答里,記者感受到了云對于行業客戶轉型而言那種“無酒不成席,無雞不成宴”的重要地位,但他們更多流露出的是希望有一朵“深刻理解行業特性需求”的云。
上個月,華為在長沙舉辦的中國生態伙伴大會2017大會上,就針對行業云這個話題,邀請了政府領導、專家、行業合作伙伴、行業客戶,與華為行業云負責人一起討論行業云的發展之路。這其中有不少非常精彩的觀點,記者認為值得分享,供更多轉型中的行業客戶參考。
需要“特殊處理”的行業云
長沙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黃滔指出,云的大時代已經到來,業務驅動使云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技術之一,行業云是業務驅動下的數字化重構,激發了行業的創新和變革,華為提供開放、彈性、靈活、安全的平臺,提供卓越的行業云解決方案,助力各行業進行云化的實踐。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部署行業云解決方案,就像人們從超市貨架上取下商品這么簡單,那么這樣的解決方案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解決方案。
他認為,行業云解決方案一定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因為不同的行業其云計算處理能力的內涵和特征很不一樣,對云計算的處理需求和操作系統重點都不盡相同,只有行業云解決方案才能夠更好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云計算需求。
招商銀行數據中心總經理高旭磊對此特別有體會,他表示金融云和普通的公有云有很大的不同,不僅對可用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還需要滿足非常嚴苛的金融監管要求。對于金融行業的云而言,首先必須要建設一朵高度可控可信的金融云,首先要建立高度可信的金融環境,要高度符合監管審計的系統,***要滿足金融云數據的安全性,尤其是對數據傳輸、應用數據存儲和數據銷毀都要加以認真控制。
如果從ICT廠商角度去考慮,就需要為金融行業加強金融云服務能力體系建設、安全體系建設、基礎架構建設。“針對金融云不能使用普通機房的建設,必須要達到T3+的等級,同時要在網絡存儲應用上都要做額外的加固,這些加固在普通公有云上面是很難做到的。” 高旭磊透露。
云+行業,誰說了算?
華為企業BG中國區IT解決方案銷售部總工彭柯分享了華為洞察到的行業云變化。彭柯認為,行業云絕對不是云和行業簡單地拼接在一起。就以汽車行業為例,云和汽車行業在結合過程當中會面臨非常多的挑戰,需要有很多用云來適配行業的地方。這和過去十年云的落地恰恰相反,過去以谷歌、亞馬遜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強調云的標準化,通過云計算提供彈性的共享的資源池,以云為主導對傳統行業進行新的孵化。
然而到了行業客戶市場則不同了,互聯網公司的業務模式與行業客戶的業務模型存在很大差異:互聯網公司沒有大量歷史遺留的業務和系統,一般都是以免費服務方式來提供服務。而行業客戶則不然,首先是需要更加可靠、安全、穩定的環境,其次他們的系統和業務更加復雜,所以簡單地把互聯網云化的經驗套在傳統行業客戶上并不可行。“十年前,需要客戶適配云,現在需要云來適配行業,這是我們得出的結論。”
如何平穩登上行業云?
記者了解到,目前企業大概會將20%左右的應用遷移到云端,但是到2025年,企業將會遷移85%的應用到云端。那么企業將選擇哪種路徑去實現更加平衡地過渡呢?
華為IT產品解決方案部總工彭柯分享了華為對行業客戶上云的四種路徑的思考:
首先是交互系統。華為發現,每當華為手機在發布時都會有搶購和預約的過程,如果用傳統方式按照峰值建設會需要大量的投資還滿足不了訴求。后來華為采用了混合云的架構,把日常流量放在私有云上,把預約模塊放到了公有云上,搭建了一套容器系統,一旦在峰值的情況下可以瞬時啟動上百萬的服務器,承載每秒10萬筆的交易。其實在政府領域也有同樣的需求,可能在某個時間或者事件觸發產生大量訪問流量,華為建議通過混合架構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后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其次是洞察系統,這是目前云化和大數據發展比較快的領域,企業、政府在這一塊建設非常迅猛。其實其本質是計算機系統、IT系統要能夠自我進化、自我學習,逐漸從BI走向AI。華為與廣大合作伙伴和客戶針對不同的行業應用開發不同的行業算法,提供訂制服務。
再次是開發測試系統。華為作為中國***的硬件提供商之一,如果算上外包方和合作伙伴,同時有十幾萬人圍繞華為做相應的軟件開發。這十幾萬員工如何進行合作開發?華為通過作業上云構建了130萬的虛機幫助軟件開發測試和仿真,在全球多個數據中心中,華為把調試畫圖的開發工作放在本地研發中心,把只需要結果的大量仿真計算放在低成本數據中心。如此一來,華為千萬代碼級的產品整個迭代周期,從9周縮短到3周,降低了60%以上的開發周期,大幅度降低開發測試的成本。不僅如此,華為還把自己的開發測試經驗共享出來發布到公有云上。
***,在生產和技術系統方面云化是最困難的一步。華為通過陸金所的服務使云平臺納入物理服務器,使物理服務器的使用和發放能夠像虛擬組機一樣容易方便。
行業云,發力時間已到!
記者發現,華為整個公有云架構和私有云架構都是通過開放架構去構建的。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華為一直本著源于開源、高于開源、回饋開源的原則,在開源社區加大了投資,使得產品保有開放性,這對合作伙伴而言非常有價值。它避免了對廠商的鎖定,合作伙伴基于系統開發不會被華為所綁定,整個開發系統非常開放。
記者了解到,在2017年,華為將發布多款公有云服務,除了傳統網絡以外,還會在人工智能、大數據、SAP提供新的公有云服務供客戶和合作伙伴來選擇。
“華為云的定位非常清晰,三個關鍵詞:一是企業級,希望打造一個用云來適配行業的企業級解決方案;二是差異化,打造深諳行業需求的解決方案;三是開放生態,采取混合云的統一架構。”彭柯強調,華為希望通過云的手段和方式把行業積累大量的經驗和大量的能力孵化出來,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廣大的創新企業,降低整個社會的金融創新成本。
采訪結束時,記者認為周主任的一個觀點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表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這些技術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云的發展也是經歷了幾年的探索才逐漸有了今天行業云解決方案的概念。如今華為已經認識到行業和行業之間的特殊性,開始嘗試把自己的技術產品化,這意味著行業云的發力時間已到,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