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華為Σ”
檢索初中生涯殘存的記憶,依稀回憶起“Σ”的定義。在數學中,Σ代表“求和”之意,而在IT世界中,此前鮮有企業使用此符號。
言歸正傳,六年之前,華為企業業務舉辦了首屆中國區渠道大會,三年之后,更名為合作伙伴大會,又過三年,即2017年,再次更名為生態伙伴大會,并啟用“Σ”為此次會議的關鍵詞。
傳統渠道正在消失
其實,在過去兩年中,“+模式”較為流行,借用“互聯網+”思維,IT企業普遍認同“+合作伙伴”模式。應該說,“+模式”是合作伙伴時代的重要標志,是IT產業鏈演進的巨大進步,至少“渠道”的價值,進一步得到承認。
中國IT產業30余年的發展歷史中,在“合作伙伴時代”之前,是漫長的“渠道時代”。渠道商的價值在于掌握客戶資源,或下游渠道資源。但其短板在于,缺乏為用戶提供服務的能力,以至于渠道商向下通過服務獲利的能力不足,只能向上重度依賴IT廠商的銷售返點生存。
當然,以產品為中心的“渠道時代”,不可阻擋地進化到以解決方案為中心的“合作伙伴時代”。相比于渠道時代,IT企業在合作伙伴時代的思維模式,已經出現諸多變化。其一,IT企業開始投入資源,引導合作伙伴轉型。例如,2015年華為即提出幫助合作伙伴實現“四個轉型”; 其二,加大合作伙伴能力發展投入。2016年,華為在合作伙伴能力發展建設的專項費用支持和激勵持續加大。其三,ISV價值被極大尊重,聯合創新解決方案已成趨勢。
由此可見,自身的努力,加之IT企業的能力培養,使傳統渠道加速轉型,其在細分行業市場中逐步樹立不可取代的能力,也從而獲得了與IT企業平等合作的機會。此時,渠道商因具備增值能力,自稱為方案商,而IT企業開始稱其為合作伙伴。
從“+”時代到“Σ”時代
再聚焦華為的話題。此次,華為將合作伙伴大會,更名為生態伙伴大會,可視為合作伙伴時代之后,生態圈時代已經開啟。
應該說,“+”時代更看重1:1之間的個體合作,而“Σ”時代則強調1:N之間的群體合作。當然,合作伙伴時代應屬于生態圈時代的初級階段,但一旦進入此階段,ICT企業、方案商角色定位已經發生諸多變化,合作模式、業務模式亦發生諸多變化。
首先,從大環境看,不管是云計算,還是大數據,產業鏈中均出現諸多新興角色定位。以云計算為例,ICT企業所謂的端到端解決方案,也僅限于IaaS層和部分PaaS層,而任何企業都無可能脫離生態圈,而獨立為用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在華為此次生態伙伴大會中,就已出現了大批以云計算、大數據為核心業務的“新面孔”。
其次,新業務模式被廣泛應用。以PPP模式為例,投融資服務商、咨詢規劃企業均在業務鏈條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2016年,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陸續與中證城市發展、中電科集團簽約;在KunLun服務器領域,華為與埃森哲、漢得信息、United VARs、德勤等咨詢顧問公司簽約;在培訓領域,華為與上海泰克等30余家企業合作。
***是產業鏈倒置。“合作伙伴時代”以解決方案為基本特征,而“生態圈時代”則以服務為基本特征。用戶不再關注產品,甚至解決方案,而轉而強調服務體驗。方案商轉型為服務商,或運營商,開始拓展“大服務”業務,以及云計算、安全運營服務業務。也就是說,傳統IT軟硬件產品提供商,將不再謀求始終主導項目推進,在特定商業模式下,或細分行業市場中,其會退居從屬配合地位。同時,IT服務商不僅是IT企業的合作伙伴,更是其用戶,其向用戶提供服務,而向IT企業購買產品。
再解“哥斯達黎加式生態”
綜上所述,所謂生態圈時代,其基本特征包括:伙伴類型極大擴充、合作模式靈活多樣、業務價值聚焦服務體驗。
其實,2016HPC期間,華為已提出建立ISV生態圈、云計算生態圈、大數據生態圈、智慧城市生態圈。2016HCC期間,華為更是提出了 “哥斯達黎加式生態”一詞。
當然,更準確地理解,華為并非是要建立生態圈,而是要融入生態圈。建立生態,其最終只能生存于相對封閉的“夏威夷式生態”中,而融入“哥斯達黎加式生態”,并在生態圈中發揮“水+土壤”的作用,更符合華為的基本定位。
由此,解讀“華為Σ生態圈”,“生”即生存;“態”即心態;“Σ”即目標。調整心態,與眾多生態伙伴形成合力,才能最終共生共榮。當然,在此環境中,華為的解決方案能力越強、市場營銷能力越強、能力輸出能力越強、業務適應能力越強,其對生態伙伴的吸引力也越強,這才是華為在生態圈時代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