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解讀全數字化轉型進階之梯 5大核心價值護航企業轉型
原創【51CTO.com原創稿件】全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范圍討論的熱議話題,然而全數字化轉型到底意味著什么?怎樣能夠通過全數字化轉型讓人們在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這四個方面都得到提高?什么才是客戶真正需要的全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近日,思科的兩位高層,與媒體溝通了思科關于全數字化轉型的觀點和理念,并對上述大眾關心的問題一一做了解答。
曹圖強是思科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他首先表態,思科要打造的不是一個思科自己的王國,而是一個給所有人帶來全數字化轉型體驗的全球生態鏈。“這是思科最大的價值,在這個方面思科是唯一的。”
思科關注重點:聯接、安全與自動化
曹圖強認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必須先有聯接,產生數據。有了數據的傳遞,安全問題就成為重中之重。現在的大數據動輒就達到兆兆字節規模,如果沒有一個自動化的流程、自動化的IT基礎架構、以及完整的解決方案,無法實現大數據分析。不僅如此,要想做出最快、最好、最及時的數據分析,也離不開自動化的支持。因此,他將思科關注的重點分為三個領域:
一是數據與網絡的聯接。思科在幾年前就提出了萬物互聯的概念,例如通過思科Jasper提供的技術,特斯拉汽車可以聯接到車聯網平臺中去,平臺對所有的信息做大數據分析,同時反饋信息幫助汽車做智能決定。“我們希望通過思科的聯接技術能夠把全球的人、物和所有的相關流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了這些聯接后,數據可以傳遞,可以被采集,并通過聯接傳送回來。”
二是安全問題。曹圖強認為這幾年從國家到企業到地方政府到每個人,都感覺到安全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個安全的聯接、安全的數據也是思科關注的重中之重。與思科其他業務的并購不同,思科先對安全有一個全局的架構理念——在攻擊之前、攻擊之中和攻擊之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把安全的理念通過技術來實現。根據安全架構設定來收購相關的安全公司,最終提供高水準的安全解決方案。
三是IT流程如何實現自動化。曹圖強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就是智能部分,如何提供一個智能的IT,改變所有人的生活和工作,這才是關鍵。在全數字化轉型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為了支撐業務應用,用戶IT系統的配置和部署經常需要改變。當上層應用需要改變時,網絡架構、服務器架構甚至存儲架構都需要做相應的改變,如果通過人力去操作,費時會很長,因此自動化部署就變得非常的重要。在云架構時代,用戶需要的是彈性的基礎架構,可以實現自動配置、自動部署和自動管理。
正因為上文中存在的客觀需求,因此在IT中率先要實現的是IT流程自動化,這也是思科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方向。在自動化這個層面,思科的動作的確比較快。之前提出面向數據中心的ACI(以應用為中心的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就是通過APIC控制平臺,對網絡系統進行有效的、自動的、智能的部署,提升效率與生產力。到了今年,思科又提出了面向園區網的全數字化網絡架構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也是一款面向數字業務的軟件驅動架構,具備開放和可擴展的特性,同時也是ACI技術的有效補充。
“我們從ACI到DNA打造一個從數據中心到園區的整體化的全數字化網絡。這是今天思科能夠提供給我們的客戶,從企業到政府到個人一個最好的全數字化的平臺。這個全數字化的平臺能夠保證從數據中心到園區實現全部的自動化,這種自動化的部署就能保證我們有一個真正的全數字化基礎架構。” 曹圖強總結道。
如何讓大數據“聰明”起來?
過去人們也可以搜集到很多數據,但是為什么無法形成切實有效的分析報告呢?曹圖強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之前的數據都是單點數據,無法形成一個全局觀。“這就是為什么大數據分析平臺一定要在云平臺才能實現的原因,只有云的架構才能實現最強擴展性,收集到更多點的數據。”曹圖強表示,數據點越多,精確度就越高,分析出的結果就越智能,由此才能提供智能的服務。
記者了解到,前不久思科發布了一個新品Tetration Analytics,該產品通過思科硬件+軟件的平臺,可以完全自動地收集所有網絡信息,然后反饋給用戶最真實的網絡情況,并給出建議,如現有配置是否為最佳方案,如果不是最佳方案,那么差距在哪?它將指揮網絡設備再自動部署成最優方案。“這就是思科設想中,用戶最希望看到的IT ,一個動態的、快速的、智能的IT系統。”曹圖強強調。
思科安全“解法公式”:有效與全面
談到大數據分析,安全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思科大中華區安全業務總經理莊敬賢與記者分享了一組數據: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將達500億臺,將孕育19萬億美元的業務機會。在全數字化的年代,攻擊面越來越廣、威脅源越來越多,攻擊復雜度也不斷提升。然而在“對手”越來越活躍的場景下,企業用戶的安全應對措施卻遠遠不夠,安全的解決方案往往是碎片化,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無縫的防護架構。
面對全新的安全挑戰,莊敬賢給出了思科的“解法”——有效的安全與全面的安全。
有效的安全的出現,始于思科發現企業用戶安全部署往往存在一個有效性的缺口,隨著安全產品復雜性和數量的增多,盡管總體有效性增加,但邊際有效性卻在不斷下降,能夠提供給用戶的防御力和其構成的復雜性之間存在一個安全有效性的缺口。
思科未來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做到防御力跟復雜性成正比,有效的安全就是可以彌補安全有效性缺口的解決方案。里面包括三個很重要的環節,一是集成化,二是整合化,三是自動化。“一個安全的解決方案中,必須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莊敬賢表示。
談及全面的安全防御理念,莊敬賢詳細談到,Gartner一位高層建議企業應該改變自己的防御策略,從以前的90%防御+10%的檢測跟響應,更改為60%的防御+40%的檢測跟響應,這與思科提出的全面性安全防御思路非常一致。
“企業再強的防御也有被攻破的可能,所以安全防御必須覆蓋整個攻擊周期,從攻擊前、攻擊中到攻擊后。”莊敬賢進一步談到,全面防御的思路包含非常多的細節,例如在攻擊過程中,智能化系統如何快速判斷攻擊類型、攻擊位置,如何將之快速隔離,確保數據安全;在攻擊后,如何做好分析、補漏工作,將學到的經驗再運用回攻擊前的加固與防御,整個循環周期覆蓋了整個企業架構,包括終端、分支、邊線、園區網、數據中心、云、運作技術在內的全面覆蓋。
看得見的安全
莊敬賢認為,要想實現有效的安全與全面的安全,必須要實現安全的可視性,他將可視性又分為宏觀與微觀。宏觀主要是對外,及時了解全球與自身相關的安全事件、安全最新技術,針對自身企業有哪些類似的攻擊手段已經發生;而微觀主要是對內,深入了解用戶內部架構的部署與運營情況。
“思科有一個威脅研究和情報分析小組Talos。每天有250個專業的研究和情報分析的人員,去研究和分析全球的威脅和攻擊,向企業用戶提供宏觀可視安全情報。”莊敬賢表示,思科投入如此多的資源與精力,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簡單、開放、自動和高效的網絡安全自動解決方案,并應用到生態圈中去。
不僅僅是產品與解決方案,思科更看重生態圈的成長,在今年,思科在全球范圍內推出一個1000萬美元的網絡安全獎學金計劃,試圖培育更多優秀網絡安全人才。目前國內已經有2000多位學生申請獎學金。
在采訪最后,曹圖強表示,不同行業、不同國家發展速度不一樣,企業起點也不一樣,但是思科看到了企業全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希望通過思科在數據、聯接、安全、大數據分析、自動化這五個層面綜合的核心價值,去幫助企業用戶實現戰略發展。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