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坯房”變“精裝房” 尋找云計算帶來的軟件“藍海”
注:本文章由云市場根據中電云集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甘華杰的觀點整理而成。
IT時代的傳統軟件思維定式,成為融入DT時代的最大笆籬
從IT到DT時代,數據和云計算在成為萬物互聯的樞紐及支撐。我認為,傳統的軟件必定走向消亡,只有用互聯網思維的方式來尋找DT時代帶給軟件的新“藍海”,才能在變化中占領一席之地。
云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爆發,使傳統軟件行業的問題凸顯,我認為主要是傳統軟件形成的“思維定式”,與技術引發新趨勢的不融合:
首先,經濟緊縮及硬成本的矛盾:滯后的商業模式與巨額的管理成本、難以滿足市場客戶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2015年低迷的經濟形勢更是擠壓了市場需求。
其次,技術思維定向與新需求的矛盾:傳統軟件技術門檻要求低,技術思維定向,使軟件產品跟不上用戶技術變化的新需求。
最后,“紅海”的競爭市場: 傳統行業的成熟度,使產品同質化加劇;
我認為2016年,以上矛盾讓傳統軟件行業市場形勢更為堪憂。
尋找云計算的空白領域,用軟件把“毛坯房”變成“精裝房”
矛盾必然帶來機遇,云計算技術也為傳統軟件帶來變革空間,使之學習處理能力呈級數增加,這是軟件SaaS化盛行時期,計算存儲資源的高密度整合,讓服務能力無處不在。軟件的設計開發,對大數據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云環境讓數據銀行得以長足發展,各種軟件之間的協同,也逐漸形成。
我從傳統軟件跟進到新移動互聯網模式,傳統的空間越來越小,也在不斷地思考公司新的發展模式。我前幾年就判斷,云計算必然是發展趨勢,所以也在思考如何從新趨勢中發現新商機。這些年,云計算從萌芽到爆發,我們也緊隨著阿里云,不斷給用戶補充云計算周邊產品和服務,在云計算尚不成熟時,我們就推出很多基礎軟件類產品及運維服務,幫助客戶輕松上云。說白了,就是幫用戶把云產品的“毛坯房”變成“精裝房”,讓他們實現輕運營,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技術人員離職,或者員工技能不佳帶來的種種問題。
后期,隨著云計算產品的越來越成熟,我們也會把重心向服務轉移,同時從小白用戶開始拓展,深挖服務以滿足更多復雜用戶的需求層次。
云計算時代是大平臺“玩法”,要尋找最佳合作伙伴
抓住上下游資源比較重要。用戶、計算、存儲資源集中化是一種趨勢,阿里巴巴擁有龐大的個人及企業用戶資源,技術領域也是互聯網企業中的佼佼者,他們在計算存儲資源云化過程中,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們一直緊抱與資源較多的大型云計算平臺合作,跟阿里云保持緊密關系,也是第一批入駐阿里云云市場的服務商。DT時代隨之而來,也帶來了諸多的用戶使用體驗問題,我們也可以在生態圈中,利用多年的網絡、應用系統運維經驗,協助用戶上云。
云市場給用戶提供了運維服務能力的集市,在需要服務商介入解決疑難雜癥的時候,用戶可以通過云市場迅速匹配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官方也會經常不定期的開展活動推廣,以此極大的激發潛在的市場服務需求,讓用戶養成有問題就找服務商的習慣,從而提高網絡或系統故障處理的效率,可以快速從問題中找到答案。至此,中電云集已向用戶提供了3萬余次的代運維服務,直接提供了9萬多次鏡像服務,間接服務用戶數量將近3萬余人,使該市場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用戶在阿里云和ISV構建的生態中,得到全景服務
軟件開發服務市場魚龍混雜,開發商質量參差不齊,開發者經常會遇到由于基礎環境災難性的故障而導致業務中斷或數據丟失。為避免這一問題,云市場由阿里云提供統一規劃部署的云基建設施,服務商負責部署標準化的生產環境,并提供使用過程中發生各種問題的售后服務,以確保開發者的項目得到百分之百的保障,讓開發者能更加專注于項目的運營和開發工作上,項目的業務永續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中電云集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甘華杰簡介:中國早期的思科CCIE網絡專家。十一年始終專注在網絡數據及架構方面的工作。曾參與國內多個數據中心的設計、部署及上線工作,也協同國際客戶開發部署香港云數據中心的相關項目。其創立的中電云集致力于云計算廠商生態圈的應用生產環境代運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