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火爆IT的“認知商業”,讓你瞬間成為聊主的掃盲貼
原創3月1日,想必您的朋友圈被一個IBM的“認知商業”發布刷了屏。從1995年的“電子商務”,到2008年的“智慧地球”,這個難得的IT百年老店總是能站在IT潮頭,不服都不行。打今天起,如果你說你不知道“認知”,估計你都不好意思和一個IT領域的CxO聊天!
不過說真的,“認知”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鬼?還是讓斑斑給你掃盲吧———了解了下面幾個問題,以后如果聽到有人談“認知”,你當個“聊主”絕對沒問題。
問題1:“認知”到底什么個意思?
標準答案:“認知”(Cognitive)現在有兩個核心詞匯。
首先是“認知計算”,即通過與人的自然語言交流及不斷學習,從而幫助人們做到更多的一種系統。IBM將其簡化歸納為:具備規模化學習、根據目標推理以及與人類自然互動能力的系統。認知計算的核心是理解、推理和學習能力。
其次是“認知商業”,就是以認知計算應用到各個行業形成的商業模式。
斑斑點評:一般來說***個問題這種純商業概念,就像肥皂劇的***集,如果能看懂就看,看不懂跳過也沒問題……
問題2:認知計算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區別?
標準答案:有三個區別:1,規模的區別,傳統人工智能不強調規模,而認知計算必須進行大規模的學習。2,交互性,傳統人工智能夢想建造具有人類智能的自助機器,而認知計算側重于與人類交互和協作。3,概率性,傳統人工智能夢想建立一種精確、非確定性的智能機器,而認知計算則致力于應對各種非結構化、非確定性數據,因此表現出一定的概率性。
斑斑點評:這么說吧!人工智能就像一個聰明的海豚,具備挺不錯的智力,但動物就是動物。認知計算(希望)是一個嬰兒,雖然目前笨點,但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和實踐中成長。
問題3:認知計算和大數據是什么關系?
標準答案:大數據分析屬于認知計算的一個維度,與大數據相比,認知計算的范圍更廣、技術更先進。
斑斑點評:認知計算是個正在學習的小學生,大數據是課本和學習資料。這樣說懂了吧?
問題4:“認知”是IBM的品牌嗎?Watson和outthink又是什么鬼?
標準答案:IBM聲稱,他們不會注冊“認知”品牌(估計注冊難度也不小);“認知商業”將是(近期)整個IBM的品牌觀點,“Waston”才是IBM的主品牌。——如果你不知道Waston,那斑斑只能嘲笑你孤陋寡聞了。因為斑斑剛剛問過度娘,Waston是有史以來***個與人對決勝利的計算機,它在2011年參加美國綜藝節目“危險邊緣”獲得冠軍。這臺超級計算機現在寄托著IBM的未來所在。
另外,本次發布會隨處可見的“outthink”是IBM本次大規模宣傳活動的口號而已———至于這個詞怎么解釋,IBM的大致解釋是“思以智勝”,但斑斑覺得51CTO總編老楊的解釋更合理: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你不think認知,你就OUT了!
問題5:“認知商業”和IBM以前的”智慧地球“、”電子商務“戰略有關系嗎?
IBM官方解答:以品牌觀點展示愿景是IBM優秀傳統的一部分,而每個品牌都基于上一次重大轉變而構建。如今,IBM的認知商業愿景正在智慧的地球基礎上構建,并通過大數據和智能化推動這種新觀點的形成。
斑斑點評:這個問題問的……”智慧地球“是啥?人IBM現在只知道“認知商業”……
問題6:認知計算到底能干啥?
官方解答:理解、推理和學習是認知系統的三個特點。在能力方面,一般來說有四大核心能力:
1,輔助能力。利用海量的信息輔助支撐,認知計算系統可以幫助人類成為各個領域的專家。例如在醫療領域,醫生診斷一個疑難病癥往往要花很長時間,如果有認知計算系統的幫助,時間會大幅縮短。
2,理解能力。認知計算系統具有接受、處理和理解聲音、圖像和語言的能力,能夠更聰明的和人類對話,更好的理解人類需求,為人類提供服務。
3,決策能力。認知計算系統可以將大量信息進行匯集和分析,為決策提供幫助,例如交通擁堵問題。
4,發現和洞察能力。認知計算系統有可能幫助人類發現當今計算技術無法發現的心洞察、新機遇與新價值。
斑斑點評:看不懂沒關系,總之就是指導幫助很大就對了……
問題7:除了IBM,還有誰有認知計算的平臺或者產品嗎?
斑斑點評:這個問題沒有官方答案,因為人家IBM不回答,而其他公司不用“認知計算”這個概念……
但如果你關注科技新聞或者關注體育,你一定知道AlphaGo,就是谷歌公司那個在1月份5:0戰勝了歐洲冠軍(前中國職業選手)、即將在3月迎戰李世石的圍棋軟件,它也同樣擁有理解、推理和學習能力,所以也應該是認知計算的典型代表。
問題8:認知計算現在有成功的應用模式了嗎?
IBM官方回答:你總算問這個問題了!認知計算目前已經在醫療、金融、物聯網、媒體等多個行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以下省略2000字)……
斑斑點評:你總算問到關鍵問題了。目前看到的所有認知計算的應用,其實都是“點”,是大數據+人工智能+Waston的個別案例,目前認知計算在絕大多數領域還是未來時。
(以上部分標準答案來自《哈佛商業評論》和IBM官方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