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tack 張鑫:私有云是不是偽需求
“智囊團”分享人:張鑫是ZStack(http://ZStack.org)的聯合創始人。 ZStack是繼OpenStack和CloudStack之后,全新一代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軟件定義平臺的軟件。在云計算、虛擬化和軟件定義數據中心領域,張鑫擁有近10年的從業經驗。2006年加入Intel從事XEN內核開發工作,為社區貢獻了QEMU E100網卡模擬器、XEN/IA64虛擬機BIOS的Windows支持等功能。2010年赴美加入Cloud.com(后被Citrix收購),作為 CloudStack的核心工程師,參與了三星、韓國電信、SAP、花旗銀行、摩根斯坦利、英國電信等世界500強的私有云項目。
ZStack出來幾個月了,技術都講了很久了,也有不少文章,今天我就不講技術了,跟大家聊聊過去幾年做CloudStack,以及到現在做ZStack的一些感受吧。
就從我跟我的前老板梁盛的一次聊天開始吧。
我出來做ZStack后,到Rancher找老梁聊過一次,向他取經去了,他這個時候已經在做docker了。當時聊到為什么CloudStack沒有取得成功:
我的觀點是產品做失敗了。老梁的觀點是,產品確實有問題,但真正有問題的可能是這個市場。
當時我不同意他的觀點,因為我覺得我們有這么多客戶,即使后來openstack聲勢很盛的時候,我們也不缺客戶,客戶的痛點還在,怎么會是市場有問題呢?
但后來細細回想我們這么多年做CloudStack做客戶的一些經歷,以及ZStack出來后跟國內各位大牛交流的心得。漸漸覺得老梁的話確實有一定道理。雷軍說風口來了豬都可以飛,老梁也說,如果這個市場需求很強,即使 CloudStack,openstack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樣可以發展很大做得很強。順著他的思路我想了一下,看看市面上這些做私有云的公司,一家家的沒落,***剩一個openstack,我覺得不是openstack成功了,可能這個市場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如果一個市場只有一個玩家可以玩,可能這個市場還真有問題。
那這個問題在哪兒呢?確切的說這個私有云市場的問題在哪兒呢?
我覺得還是在于私有云沒有給客戶帶來根本的價值,沒有創造新的利益。我們做私有云,不管怎么加各種高大上的光環,其本質還是把客戶的IT架構重做一遍。雖然我們號稱上了云后客戶的IT架構可以有極大的靈活性擴展性,支撐客戶的上層業務創新。但現實中我們在給客戶實施云時候,卻常常帶來的是麻煩。
20年前企業IT還是處于手工時代的時候,VMWARE通過虛擬化的普及,將IT架構帶入了虛擬化時代。我們現在想把IT架構帶入云的時代,但路卻走的很曲折。VMWARE非常了解企業客戶,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產品設計都是針對企業客戶的痛點,或者說針對的是傳統IT生態的痛點。但我們做云卻是延續的亞馬遜的套路,用的是互聯網公司的思路來做傳統企業的生意。現在我們很多時候還在糾正客戶的觀念,說你這個用法不叫云,你這個叫虛擬化,你要怎樣怎樣才叫云。其實都是削足適履,把傳統企業的需求裁剪到云的籃子里去。因為整個產品的思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無論openstack, CloudStack, eucalyptus,產品一開始就是對標的aws的東西,是互聯網的東西。
所以用這個思路去做產品,去做客戶,就出現了老梁說的”這個市場有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僅是 iaas的問題,現在的docker等容器技術將來也一定會遇到這個問題。當年CloudStack做到后期,漸漸認識到這個問題了。把客戶分成互聯網類公司和傳統公司,制定了service provider版本和enterprise virtualization兩個版本的CloudStack計劃。可惜那個時候產品已經積重難返了,很難為傳統企業改。因為我們早期的客戶都是類似互聯網公司,我們花了太多精力為他們做功能,后期想把這些功能剝離出來打造適合企業客戶的功能已經比較困難了。
沿著這個思路做久了,很多時候都會受這種互聯網技術思維的影響。比如超融合開始火的時候我很疑惑,覺得這個是個反潮流的技術,因為云的出現,就是用commodity的硬件通過軟件的方式讓企業擁有傳統大機小機的計算能力,并且有更強的擴展性和靈活性。現在超融合把云裝到盒子里賣回去,那客戶豈不是又在買當年IBM賣的黑盒子嘛。
后來我想明白了。我們是純粹站在開發者的角度去看問題了。企業用戶要的東西就是個簡單穩定。超融合可以帶來云的靈活性和擴展性,又解決了云部署的復雜性,當然是客戶喜歡看到的東西。他們是不會去管這個技術出現的初衷是什么,他們要的是解決問題。什么初衷之類的東西只是技術人員賣的情懷而已。企業客戶是不買情懷的。
所以沿著這個思路去想。我覺得我們做私有云,是時候放下一些高大上的概念和情懷了,更接地氣的去看這個問題。例如做云的同學通常不大看得上純虛擬化的用法,覺得這個根本不是云,喜歡去糾正客戶教育客戶。但群里各家做私有云的,做openstack同學,仔細看看你們的客戶,有幾個是需要真正亞馬遜那樣的云,絕大部分其實要的是虛擬化+。
亞馬遜的云模型本身就是個非常復雜的東西。如果不分場景的都為企業客戶推我們自己認為的云,那可以我們一開始自己就把事情搞復雜了。但這個我其實也理解,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知道客戶真正需要什么,而是我們手里只有這個東西,所以希望客戶買的就是我們賣的。
那當遇到強勢客戶、大客戶的時候,我們賣的不是他們要的時候,那我們就馬上淪為乙方了,為客戶做定制,做裁剪,***就從希望的賣產品變成一個個做項目了。當年CloudStack做zynga這個客戶就是這樣的,這是標桿大客戶,但 CloudStack之前也是照著aws的路子來的,到了zynga這兒就沒法照搬進去,zynga一說改,我們半個公司的人都上了,***硬加出個 basic mode這么害了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怪模式。
我個人感覺,云將來是一定會走進千萬家企業的數據中心的。但不一定是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模式。我們現在看到的模式實質上還是在對標亞馬遜,但這個模式真不一定是大部分企業需要的。亞馬遜的模型管理的是幾十萬物理機,面向的是數以萬計的用戶的多租戶。但實際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企業少之又少。有幾百臺機器的企業都是大規模了。那么這個時候我們還用我們認為的云去硬套用戶的話,那么用戶吃了虧后,最終可能就不會選擇我們所謂的云了。
看看美國的私有云市場就知道了,他們對iaas,對云認識的很清楚。他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靠所謂云的噱頭去賣產品,相當困難。大家不要看到openstack在很多大企業生產部署了,就覺得云要統治美國企業市場了,還差太遠,這些大客戶都是有傳統虛擬化痛點的客戶,或者嫌vmware太貴的客戶。如果哪天美國數以萬計的傳統企業都部署openstack,不用vmware的虛擬化模式了,那云才真正普及了。國內的很多企業我覺得還在學習期,一方面還沒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一方面受市場hype的影響,一方面受政策導向的影響,上云的意愿還很強烈。這個是我們的機會,但一旦他們吃了虧,想清楚了什么是最適合他們的時候,那可能我們也要說”國內的市場可能有點問題了。
所以從老梁的那句:這個市場有點問題,我覺得可能是我們為這個市場做產品的思路有點問題。因為我們只有對標aws的產品,然后企圖用這個產品去打下vmware的傳統市場,受挫了也是必然的。
CloudStack已經在這方面受挫了,雖然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是openstack的勝利,但實際上還是輸給了市場,輸給了我們的思路。所以從我的觀點,從ZStack的角度,未來我們不會去過度強調什么是云,什么是虛擬化,什么是正確的云化,什么是錯誤的用法。而是更為接地氣去做一些客戶需要的東西。做云雖然我們是從aws模型起步,但最終私有云可能還是要對標到vmware。未來企業客戶的云化模型我認為更可能是虛擬化+,而不是現在我們所推動的aws模型。
私有云的需求是存在的,但我們之前破局的路也許走偏了。放下技術人員根深蒂固的云的執念,才能腳踏實地的走出一條務實的私有云破局之路。
Q&A
問:您覺得作為后來者,我們的破局點在哪里?
答:要說我知道破局點在哪兒那肯定是騙你的。我只是覺得現在的企業卻是有些需求跟互聯網公司接近,例如存儲,但很多需求,例如虛擬化的需求還停留在傳統模式。所以我覺得更好的方法是做我說的虛擬化+,部分功能向IAAS靠,比如存儲,很多功能可以繼續使用虛擬化時代的東西,比如網絡。
問:梁勝總怎么看待OS的崛起呢?為什么再次創業不選擇做IaaS了。向阿帕奇捐獻是不是CS發展的轉折點呢?
答:老梁非常早就關注OS,cloud.comS,cloud.comS,cloud.com 11年就在os里面貢獻代碼。老梁是做大事的人,曾經非常認真的考慮過不要CS了,把所有的東西移到OS上去,但受到了我們這些所謂有技術情懷的開發人員一致反對,很多人說要做OS那就不干。所以老梁對OS持非常開放的心態。把CS貢獻給apache是他的戰略考慮,如果不這么做CS的聲勢比現在還不如。至于為啥去做DOCKER,那是他又一次精準的把握住了風口,老梁非常認真的勸我:IAAS的市場有問題,你ZStack架構好,轉來做docker非常快。這個我當時非常感動,因為他完全沒有考慮過有競爭關系,建議我做docker。這個也是做大事人的胸懷。
我覺得很多時候真的是因為我們只能賣我們有的東西。例如openstack公司手里的東西就是openstack,已經設計成那樣了。CloudStack已經做了很多年,也是那樣了。所以我們現在做ZStack的好處是,這個東西還在早期,又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所以如何產品化的方向還可以把握,還有一些選擇。
【本文來源:云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