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紙牌屋”,誰是最具實力的“座上客”?
在這份報告中,Forrester從私有云解決方案競爭力、戰略、市場表現三個維度對這9家軟件企業進行了評估。令人意外的是,華為是唯一一個能與IBM、微軟一樣具有“強力競爭者”地位的本土企業,僅次于HP、VMware。更令人意外的是,華為基于“裝機量”和“收入”兩項指標的“市場實力”評分,超過了所有競爭對手。在這份調查報告中,華為還被Forrester評價為“行業佼佼者”,以及目前“唯一能夠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本地供應商”。
從云計算市場的“新手”一躍成為Forrester報告中“實力派”,并與IBM、微軟相提并論,華為在云計算市場的“火箭式”成長很難不讓人感到意外。但如果我們關注一下與這家企業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就會發現,這些“意外”一直在默默發生。
四年來,華為在云計算領域攻城拔寨、成績卓越。截至目前,華為在全球已部署超過480個數據中心,其中云數據中心160余個,全球累計部署虛擬機達70萬臺。在中國區,華為部署了超160個數據中心,云數據中心超過50個。在云計算計算虛擬化領域,華為的CPU占新增市場份額的30%,直逼VMware。華為云計算已服務于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計超過800家客戶,覆蓋政府及公共事業、電信、能源、金融、交通、醫療、教育、媒資、制造等行業,國內的重點客戶包括國家電網、新華社、國藥集團、中國移動、中國聯通、StarHub等。這樣的市場發展速度,讓華為的競爭對手都感到不可思議。
在私有云市場,華為的異軍突起或許并非“意外”。盡管HP、IBM和微軟等企業已登陸中國市場數十年,也有豐富的服務中國用戶的經驗,但本質上它們并未滿足中國私有云市場的核心需求。云計算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新興領域,它的很多問題雖然可以被傳統IT技術所解決,但效率、成本又會帶來新問題。跨國企業目前仍然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用傳統硬件產品和基本的虛擬化軟件構建私有云上,但幾年前沒有太多包袱的華為就已轉變了這種思路,完全基于云計算新需求進行產品研發,再形成私有云解決方案。而私有云本質上又是一個需要滿足個性化需求的IT系統,但大多跨國公司僅是將其全球戰略直接應用于中國市場,缺乏“接地氣”的產品、解決方案和定價方面的本地化戰略,一些私有云解決方案的海外供應商網站甚至連中文介紹文字都沒有,更不用提專門開展私有云解決方案業務的管理團隊了,而華為不僅有研發“接地氣”產品的實力,也有服務本土客戶的豐富經驗和專業團隊。
這些條件只提供了機遇,卻成就不了華為“火箭式”的發展。到底是什么,讓華為快速進入了云計算市場的“紙牌屋”呢?
Forrester這次調查的目標并不是虛擬化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提供商,而是私有云領域的軟件供應商。但這樣一份“最重要”供應商的名單,卻比以往任何一份市場調研報告更能體現中國私有云市場的新格局。在云計算市場發展初期,用戶關注的是如何搭建云的基礎設施,所以人們對私有云市場的分析自然會聚焦于誰是虛擬化數據中心的最主要提供商,但當更多的用戶認識到云是一個需要運營、管理的IT系統,虛擬化數據中心只是云系統這座大廈的框架,只是支撐私有云系統的基礎后,這種標準也就過時了。根據Forrester的觀點,私有云解決方案必須包括先進的虛擬化、標準化和自動化、自助服務入口,以及資源用途跟蹤和監視。依據這樣的標準去評估一個私有云解決方案的價值就會發現,在私有云解決方案中,軟件價值將遠遠超過硬件。亞馬遜的云實踐最早成功卻難以復制,正是因為亞馬遜云高效運營的關鍵不在數據中心而在云操作系統。在企業私有云市場,如果需要用戶自主開發云操作系統無異于天方夜譚,有競爭力的私有云解決方案提供商,必然是有能力提供云操作系統的企業。
華為研發做硬件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軟件能力上能不能拼得過微軟、IBM這樣的企業,恐怕很多人都會“畫問號”。而有趣的是,華為參與評估的FusionCloud和FusionSphere私有云解決解決方案是這次唯一獲得了Forrester“各方面均表現良好”評價的產品。
這一評價又是否客觀呢?Forrester調研報告顯示,本次入圍的軟件必須在中國市場具備以下能力才能入選:自助服務門戶和基于角色的接入能力、基礎設施配置能力、管理能力、資源監視和跟蹤能力、基于應用的編程界面(API)、2014年12月1日前可公開獲得、在中國有運營機構。首先,如此之高的評判標準在以往市場分析機構的調研報告中從未出現過。其次,如果了解一下華為的FusionCloud和FusionSphere,你不僅會發現很多驚人的技術指標,還會看到遠超對手的、能夠解決企業私有云應用、管理、運維***問題的體系化設計。
可以支撐***服務器的擴展,百萬TB級存儲能力,百T級的網絡互聯,華為FusionCloud的平臺支撐能力在公有云或運營商級別的私有云領域,都是非常少見的。關鍵是,它除了可以支撐海量信息的計算與存儲,還能實現“零參與”的自動管控,解決當前最困擾云系統的運維成本過大的問題。這樣的技術指標并非唯一亮點,華為FusionCloud還是“全能”型的解決方案:在基礎設施層面,它能提供開放高效的云操作平臺FusionSphere ,而早在2013年12月,華為FusionSphere就獲得了由Telecom Asia授予的云創新年度大獎;在關鍵業務應用層面,它能提供一體機方案FusionCube ,在大數據層面它還有企業級大數據分析平臺FusionInsight。
作為云管理系統,華為FusionManager的實力同樣超群,它的價值在于,它能通過統一的接口對計算、網絡和存儲等虛擬資源進行集中調度和管理,還能在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實現自動化運維。而且,FusionManager不僅可以管理華為和第三方虛擬化平臺,還能兼容第三方硬件和第三方虛擬化環境。它既有物理設備和虛擬機接入、服務自動化部署、資源管理和監控等功能,其系統本身還可以提供北向API與客戶的系統進行集成。和其它云管理系統不同,華為FusionManager完全是針對云運維難題設計研發的產品,而非基于傳統IT運維理念設計的產品。例如FusionManager所提供的可視化應用部署模板設計工具就被Forrester視為華為“優勢”的典型代表。這種工具不僅可以讓管理員通過創建模板達到一鍵式快捷部署應用的目的,還能讓管理員針對不同應用設置不同的伸縮策略,令系統自動根據不同應用負載、應用優先級和不同應用分時使用系統資源,進行資源彈性伸縮調度。
而隱藏在這些技術背后的,正是華為持續的規模化的研發投入。對云計算為了使云計算以最快速度實現廣泛應用,華為已經在IT領域投入10000人、在云計算領域投入為6000人進行研發等工作。同時,在深圳、西安、北京、杭州和成都等地,華為還構建了交付能力中心。截至2014年初,華為云計算合作伙伴已達到500余家。作為OpenStack的金牌會員,華為也是OpenStack的最積極貢獻者之一。今年,華為就在進行基于新版本的混合云技術的研究。在基于私有云解決方案通過OpenStack構建分布式云數據中心方面,華為也有著明確的市場戰略。
“華為是唯一一個生根于中國市場,并在中國云計算市場具有不容小覷市場占有率的本土企業。”Forrester的報告指出,除了本土企業相較跨國企業表現出來的價格和服務優勢外,目前華為在私有云市場獲得的成績,更多來源于其在產品組合和市場戰略上的成功。作為一個全球化布局的企業,華為在云計算市場的野心也在向中國之外的市場擴展。
在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中,一切都未成定局,誰會成為紙牌屋里***的贏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