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三模式改變IT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內涵
當華三用長達十年的努力和不計回報的投入證明,一個完善的網絡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和一個個校企合作的成功范本,足以為中國經濟轉型的IT引擎源源不斷輸送動力時,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什么才是IT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最佳模式?除了“做公益”,是否還有更具社會價值和影響力的方式?
作為國內IT企業舉辦的規模最大、周期最長的競賽活動,一年一度的“華三杯全國大學生網絡技術大賽”近日在杭州圓滿落幕。截至今年,大賽已成功舉辦了四屆。但和四年前相比,其規模和社會影響力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幾十所學校發展到今天近500所高校1600余名參賽者,從最初僅覆蓋幾個發達城市發展到今天輻射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甚至遠達新疆、西藏。
每年國內IT企業主辦的賽事數以百計,但鮮有能像“華三杯”這樣在短短幾年內便大獲成功的。為何一個企業主辦的技術大賽可以持續吸引如此之多的參賽者并獲得如此之大的社會影響力?在今年大賽的閉幕式上,華三通信首席執行官吳敬傳終于揭開了“華三杯”成功的秘密——一個十年磨一劍的故事和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
提前把畢業生鍛造成人才的體系
“華三杯”的成功并非偶然。從成立的第一年起,華三就開始致力于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建設一個完整的網絡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從逐步構建起300余所網絡技術學院,到形成H3CSE、H3CTE等權威的網絡認證體系和完善的教師培養機制,將270余家遍布全國29個省份的華三合作伙伴發著成為人才聯盟成員,再到能夠起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就業”作用的“華三杯”影響力的一步步擴大,其實都是這個“系統工程”不惜投入、一步步完善的結果。十年來,這個體系幫助20萬人從華三的認證培訓中受益,還培養出了超過10萬名在校學生,六年內幫助2萬余名畢業生實現了就業。
和其他IT企業主辦技術賽事的著力點不同,“華三杯”大賽重視的并不是人才選拔,而是如何形成“一套系統的IT人才培養池”。對參賽者而言,“華三杯”的價值遠比“掙獎金”、“拿名次”重要。因為在大賽培訓階段,華三除了技術培訓外,還提供企業環境實操演練的機會,以及職業素養的培訓。近年來,華三在面向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的教學中還廣泛引入了模仿企業實際IT環境的實操教學和認證考試,以便讓學生畢業走向社會時能直接進入工作崗位。通過與認證機構、合作伙伴形成的聯盟,從社會需要的角度為學生訂制課程,讓華三網校的學生在假期實習階段就可以參與到社會工作中去。
“在97年,華為曾經招收過大批畢業生,但這些學生在進入企業后,至少需要一年的培訓才能為企業創造實質性的價值。”吳敬傳告訴記者,今天這樣的問題還在困擾著企業。畢業生如果能在畢業前就完成這樣的基礎培訓,就意味著企業能節省一年的人力資源成本,畢業生也能更快的擔負起企業職責。為了跨越人才培養方式和企業所需之間的傳統鴻溝,經過這幾年的“琢磨”,華三已形成了一套良性的人才培養、輸出模式,通過大賽培訓與日常教學就能把畢業生提前變成“人才”。因為具有這樣的思路,目前國家教育部所舉辦的一些面向高職院校,普職院校的賽事,重要的賽事組織者、參與者都有華三的影子,每次這些大賽華三的幾百家網絡學院也都會積極參加。
把人才輸送當做企業社會責任
“華三杯”不僅僅是個比賽。負責“華三杯”大賽籌備工作的華三通信培訓中心總監劉小兵每年都要和他的團隊忙上四個月,每一年大賽的投入都有所增加,但公司從未計算過“華三杯”的投入產出比。按他的話說,“華三杯”不是公司的市場營銷活動,而是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嘗試。
十年來,華三的收入從一億元增長到百億元,在中國網絡市場更是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500強企業中400家企業,包括清華、北大、浙大、復旦、香港大學在內的幾乎全國所有高校都使用了華三產品和解決方案。經過十年的持續投入,華三共與350余所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培訓課程也從網絡基礎、路由、交換培訓拓展到了安全、無線、數據中心、云計算、IT管理等領域的300多門課程和1000多套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四年時間,“華三杯”大賽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賽事,發展成業界最受歡迎、最權威、含金量最高的賽事之一。
在吳敬傳看來,華三的成長、華三網絡學院的發展,包括華三網絡大賽規模的日益擴大,都是中國信息化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而這些成長與發展又都離不開高校和華三等IT企業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
“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也是一個智力資源大國。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國家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今年習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曾提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事業。”盡管華三在培訓認證、網絡學院、網絡技術大賽等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但吳敬傳表示華三會一直堅持。她認為,作為中國IT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華三應該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中國培養和輸送創新的IT技術人才,持續實踐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
今天,IT技術已變成各行各業的業務引擎,中國的產業升級、社會轉型都離不開IT這個引擎。互聯網創新精神和體驗經濟,正在加速中國企業的互聯網化,傳統行業急需完成新一輪的IT再構和思維轉化,企業會比以往更需要專業的IT人才去幫其實現快速的轉型,但這種轉變依靠市場的簡單調節顯然是難以順利實現的,IT企業恰恰可以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發揮更大的作用,承擔起這個特殊的歷史使命。就像已把人才培養當作企業社會責任的華三一樣,在整個產業鏈中“扮演更多地角色”。
為“畢業生”開啟高薪之路
今年“華三杯”大賽的口號是“有才你就來”,大賽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向所有院校征集報名者,參賽隊伍中共有164支隊伍來自華三網絡學院,而且整體表現優異,幾乎包攬了一等獎、二等獎的全部名額。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今天獲得了高職組第一名的好成績。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網絡工程專業的帶隊老師告訴記者,網絡工程專業已連續三年被評為北華航天工業學院薪酬待遇好、就業率高的專業了。畢業學生的平均薪資水平都在5、6千元,遠高于很多本科院校畢業生的薪酬水平。而學生畢業半年年薪就達到10萬以上的也不乏其人,只是因為他們考取了華三專家認證。
據劉小兵介紹,華三網絡學院是網絡工程“專業化人才”的孵化器。學生畢業之時,基本都有能力拿到華三的IE或TE認證證書,一些優秀學生還能考下專家認證。這類認證并不是通過筆試或網上答題就能獲得,每一類認證都有嚴格的實操考試,專家級認證還要求獲得系統性的認證,并進行面試。所以在市場中,如今華三認證證書的含金量已堪比當初的思科認證。
與華三網絡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相互呼應,大賽被分為本科組、高職組、職教組,不同組所設置的考試方向不完全一致。例如本科組更重視基礎協議,未來的培養方向是軟件工程師,所以對“底子”和 創新思維能力要求更高。職教組重點培養動手能力,以便未來能承接工程任務,需要他們具備更強的工程規劃和實操能力。劉小兵和他的團隊花了很多精力去構建華三的網絡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大賽賽程的設置也絕非閉門造車,每一年都會吸收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對這個體系進行完善。劉小兵坦言,網絡領域近年來變化很大,市場也在轉型,未來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一定會出現更多的差異化,有價值的人才培養方案一定也會與時俱進,并不斷適應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