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啟動“云合計劃” 培育世界級企業軟件公司
8月19日,阿里云宣布啟動“云合計劃”,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適應DT時代的云生態體系。該計劃擬招募1萬家云服務商,為企業、政府等用戶提供一站式云服務,并希望在中國市場培育出***的企業軟件公司。
中國為什么沒有誕生像Microsoft、Oracle這樣企業級軟件公司?阿里云總裁王文彬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將IT預算中80%的錢,投入到軟硬件平臺,而真正花在應用創新上的錢不到20%,這非常不合理。
王文彬進一步指出,中國企業級IT市場,長期被少數幾家國際巨頭掌控。國內IT服務商的商業模式,就是圍繞這些巨頭的軟硬件產品提供代理銷售和集成服務,很少有人花心思做好真正有價值的終端應用。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國際IT巨頭拿走大部分收入;國內IT服務商缺乏創新動力;企業用戶花大錢投入IT卻難見成效,進而認為IT投入沒有價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只將2%的營收投入到IT領域,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事實上,很多中國公司只有在上市時,為了合規才購買昂貴的企業管理軟件,而后束之高閣。
“基于阿里云計算平臺,我們將產業收入占比從8:2變成2:8,負責應用創新的云服務商拿80%的收入。”王文彬表示,當“造房子”的云服務商有了創新動力,中國才能誕生***的企業軟件公司。
此次阿里云發布的“云合計劃”,取自古文名篇《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贏糧而景從。“云合計劃”意圖十分明顯:“天下苦秦久矣”,阿里云希望快速聚集合作伙伴,構建新的云生態體系。合作伙伴基于阿里云計算平臺,提供金融、政府、制造、教育、醫藥等不同領域的解決方案,包括咨詢、架構設計、云遷移、工具應用開發、數據分析等綜合云服務。
無論放眼全球還是立足中國,云計算都已經是大勢所趨。知名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云服務市場增長45%,而傳統IT市場只增長了4%。此外,企業在云服務上每消費1塊錢,傳統IT投資將減少4塊錢,這一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而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擁抱互聯網,從以控制為出發點的IT時代,走向以激活生產力為目的DT(data technology)數據時代。比如制造業巨頭美的,提出三年內實現50%空調聯網;浙江政務服務網,利用云計算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府數據直連;天弘基金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迅速發展為中國規模***的基金公司;眾安保險只雇用了10名IT人員,7個月內服務9300萬客戶,而某傳統知名保險公司積累2500萬用戶花了十余年。
王文彬說,這些創新離開云計算不可能實現,傳統IT已經越來越像“一個昂貴而脆弱的花瓶”,無法承載DT時代的數據大爆炸。
“未來五年,IT服務商將大量轉型為云服務商,同時將誕生一大批新型的云服務公司。”王文彬認為,云計算正處在十年前的“淘寶時刻”。十年來,圍繞淘寶的電商生態,誕生了數十種新職業、數十萬家電商服務企業和數百萬網商,形成了觸達全國每一個鄉鎮的快遞網絡。云服務是下一個萬億級市場,一定也會誕生各類“新型物種”。
據悉,“云合計劃”擬招募1萬家云服務商,其中包括100家大型服務商、1000家中型服務商,并提供資金扶持、客戶共享、技術和培訓支持,幫助合作伙伴從IT服務商向云服務商轉型。目前,東軟、中軟、浪潮、東華軟件等國內主流的大型IT服務商,均相繼成為阿里云合作伙伴。
中軟國際高級副總裁兼新業務集團CEO劉英杰表示,云計算已經成為國家的競爭力,中國需要在云計算的國際舞臺擁有一席之地,阿里云目前處于首發陣營,我們對阿里云未來的生態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