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互聯網基因 戴爾轉型電商3.0
戴爾電商系統的邏輯不是簡單地考慮搭建一個前臺網站,而是考慮到各個方面,包括銷售、營銷、供應商、庫存、物流,面面俱到。戴爾將自己的電商模式稱之為“電商3.0”。
國美在線的電商業務從0元做到近100億元,提供IT支撐的是戴爾。
12月3日,戴爾副總裁、戴爾咨詢與電商事業部總經理楊念農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戴爾向IT與服務轉型,電子商務系統是突破點之一。楊念農負責了國美電商系統從前端的業務咨詢、戰略咨詢、管理咨詢到整體方案的設計,到實施運維,從上到下全都覆蓋了。
楊念農說,與國外的電商系統相比,中國很不一樣,包括黃牛、優惠券、雙11等,都會有超過以前經驗的事情發生,戴爾在這些考驗中成長。
這一切是在戴爾私有化背景下進行的。今年10月30日,戴爾創始人邁克爾·戴爾與銀湖資本完成249億美元私有化交易,并從納斯達克摘牌。戴爾私有化后,邁克爾·戴爾將繼續擔任公司CEO并持有戴爾75%的股份。
這是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杠桿收購私有化交易。
早在2008年,復出剛剛一年的邁克爾·戴爾開始帶領戴爾進行戰略轉型,戰略轉型方向是軟件與服務,同時兼顧PC。在這一戰略轉型中,電商具有特別的意義:戴爾直銷系統DRAGON正是一套運行了20年的電商系統。
楊念農表示,DRAGON系統的意義不僅在于將傳統線下渠道互聯網化,更在于將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互聯網化;除了為零售業植入互聯網DNA之外,還能為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傳統企業植入互聯網基因。
楊念農說,PC時代的戴爾正是一家“植入了互聯網基因的制造業”。
迎解三大難題
中國的電商與美國的電商有什么不一樣?“雙11”讓楊念農有了直觀的感受。以國美在線為例,平時差不多800萬PV,“雙11”當天,PV達到2000萬,比平時的2倍還多。如何解決階段性峰值的問題是行業的第一個大問題。
解決問題的密鑰是戴爾電商系統的橫向擴展功能:當訪問量從800萬到2000萬甚至更高的時候,只需要增加服務器就可以,應用架構、軟件代碼層面就不需要做任何改動,這使得整個公司面對新的業務時充滿靈活性。
電商系統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電商系統的復雜性。電商系統既有讀,又有寫(比如選貨、下單、支付、選擇快遞、寄貨地址信息、用戶評論),系統復雜性更高,安全性要求也更高。
戴爾電商系統支持讀寫分離,對復雜性、安全性更高的環節區別對待,這樣既節省了IT資源,又解決了電商系統的復雜性、安全性等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IT系統切換,國美收購庫巴,兩家公司整合的時候,庫巴在全國有17個倉庫,合計貨品數量是個天文數字,這些貨品在原來的網站都有登記,現在需要在新的系統里重新入庫,數據需要遷移。
又比如打折,在國外相對簡單,要么就是直接打折,要么就是滿1000贈100這種模式,中國的優惠打折則是階梯化的,比如滿500減50,滿1000減200。比如優惠券,比如京東的京券,適用的品類不同,不同品類可用的比例不同,國外也沒有這種玩法。過去在線下簡單,可以依靠人工做,線上則不可以。
另外一個就是退貨,一旦發現系統有漏洞,黃牛就會鉆空子。比如滿1000贈100元的優惠券,黃牛就買兩個商品,一個990元,一個10元,他把990元的退了,卻拿到了100元的優惠券。最后商家可能形成巨額損失。
一句話總結,中國電商企業花樣更多,中國電商環境更復雜。戴爾需要在系統構建和實施過程中做很多定制化的開發,來滿足這些個性化的需求。
上線戴爾電商系統之前,國美在線業務交易量幾乎為零,通過這套系統,國美在線2012年實現交易50億元((京東2012年約600億元、蘇寧約189億元),預計2013年將實現交易80億至100億元。
打造“電商3.0”
楊念農認為,電商未來更大的想象空間不在商業流通型企業,而是傳統行業,比如制造業、汽車、能源、公共、金融等行業的企業。
楊念農說,現在市場上的很多電商企業都是傳統的零售業,零售業的業務模式相對單純一點,就是買了再賣,以交易型為主。但轉型電商對于其他傳統行業來說挑戰更多,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撬動這個大金礦。
以制造業為例,就包括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制造業的渠道過去是代理分銷模式,涉足電商,原有的渠道就會受沖擊;二是供應鏈信息傳遞更復雜,零售業是后端倉庫進貨,銷售前端賣出去,再利用第三物流(或者自建物流)送出去就可以,制造業則是客戶在前端下了訂單,然后根據訂單安排工廠生產,這個生產又涉及零件供應商。
楊念農表示,對于非零售業來說,既使電商問題解決了,其余環節信息不對稱,就會產生矛盾,比如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供應商與銷售之間的矛盾。
電商系統需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面對客戶的信息流問題,實現貨品上架,消費者瀏覽等讀取功能,通過一個電商網站系統解決;二是商流問題,即選貨、下單、支付等,實現各種寫入功能;三是物流問題,通過后端的倉儲、干線運輸、配送實現。三個系統需要整合為一個整體。
對于制造來說,除了面對消費者外,還需要面對供應鏈伙伴、生產工廠,也要解決信息流、商流、物流問題,每增加一個環節,復雜度呈幾何倍數增加。
戴爾電商系統的邏輯不是簡單地考慮搭建一個前臺網站,而是考慮到各個方面,包括銷售、營銷、供應商、庫存、物流,面面俱到。戴爾將自己的電商模式稱之為“電商3.0”。
亞馬遜、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創建的網上商城類純電商平臺,稱得上“電商1.0”,他們是利用通信網絡進行產品銷售的互聯網企業,通過互聯網簡單復制著傳統的線下渠道模式;蘇寧、國美、銀泰等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與O2O(Online to Offline)紛紛向電子商務轉型,在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即電子商務企業)合作的同時,開始運行自主的電子商務平臺,是電子商務2.0 模式,線上線下兩種渠道并行,“左右互博”是他們的痛點。
電商3.0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全渠道模式,消費者可以根據喜好到概念店體驗,然后在電子商務平臺和移動終端進行線上購買,實體店在一定程度上承擔消費者溝通、提貨或送貨以及退換貨的工作;其次是一把手工程,牽涉到供應鏈體系、企業組織機構的轉變、企業上下游利益共同體之間的良性共建,這需要企業一把手統籌線上線下渠道,整合企業內部外部資源。
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是電商3.0實現的技術支撐。
249億美元豪賭
私有化之后,戴爾更多將重心向IT與服務傾斜。戴爾目前的業務分為四大業務群,分別是PC、企業解決方案、企業咨詢、軟件業務。據戴爾私有化時的公開資料顯示,解決方案與服務(包括企業解決方案與企業咨詢)的銷售額占了戴爾公司三分之一,利潤占到一半。
軟件業務也同樣面向企業級市場,企業級服務占到公司營收達50%,另外50%來自包括PC在內的硬件產品,但營收占比相對較低。在創始人邁克爾。戴爾的規劃中,硬件業務存在的目的是為軟件與服務業務提供支持。
邁克爾·戴爾在內部講話中表示,在PC成為日常用品后,繼續制造這種產品只有一個理由——讓戴爾提供的服務更全面,將PC與服務、軟件、服務器 、打印機和其他產品打包,作為整體解決方案銷售。
2010年開始,戴爾進行了多起并購,先后收購云計算解決方案廠商Boomi、虛擬化存儲廠商Compellent、安全服務廠商Secure works、網絡設備公司Force 10 networks等,斥資14億美元收購存儲器制造商EqualLogic,39億美元收購IT服務供應商佩羅系統公司(PerotSystems)。
佩羅又收購了畢博中國,楊念農就來自畢博中國。當時的“戴爾+佩羅+畢博”=“硬件+IT服務+IT咨詢+管理咨詢”,目的是做一站式IT產品與服務提供商。隨著更多公司被并購,“一站式”的更多環節被彌補。
2010年以前,戴爾幾乎未進行任何并購。楊念農表示,在解決方案、咨詢、軟件方面,戴爾相比IBM、惠普、甲骨文等競爭對手,基礎較弱,并購意在搶跑。楊念農說:“把戴爾傳統的優勢與收購的這些公司的優勢結合起來,真正地涵蓋端到端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與服務,是當前的重點。”
戴爾正在進行一次艱難的轉型。2001年5月,Dell公司榮登全球電腦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寶座。2004年7月邁克爾·戴爾從CEO的位置上退休,羅林斯接任CEO。隨后,戴爾業績下滑,退居幕后的邁克爾·戴爾不得不于2007年復出,重新執掌公司,并制造新戰略。2008年,公司開始全面轉型。
10月30日,戴爾完成私有化。對于戴爾私有化的目的,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私有化,戴爾就不必時刻暴露在投資者和分析師的嚴密監視下,可以獲得更多時間和空間發展其服務業務,從而更好地同IBM和惠普競爭。”
2008年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特別是電商領域,京東那一年開始叫板淘寶,然后一路崛起;國美、蘇寧布局線上渠道,突入電商領域;還有戴爾,這一年開始轉型,轉型的方向是企業服務,而突破點則是電子商務。
國美選擇了戴爾、蘇寧則選擇了IBM搭建自己的電商系統,阿里集團則開始“去IOE”化。“去IOE”化則是去IBM、Oracle、EMC,自建IT系統。這些企業的選擇,正成為傳統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路徑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