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應用的幸存者游戲:抱團取暖 繼續融資
一度火爆的打車應用市場經歷了騷動的春天和夏天之后,終于在歲末寒冬中迎來預料之中的洗牌。
快的打車與大黃蜂的合并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上周五,這兩家在打車應用市場不乏知名度的公司宣布簽訂合并協議。據筆者了解,快的打車最先向大黃蜂發出收購要約,大黃蜂團隊經過考慮后接受,但交易細節和金額不詳。目前,兩家公司尚未進行產品和人員的整合,快的打車COO趙冬向筆者透露,兩家公司合并后 的內部整合還需要一個過程。
相比抱團取暖更能昭示行業寒冬的是擴張叫停、戰線收縮甚至退出市場。打車應用市場最早的拓荒者之一搖搖招車曾經在獲得融資后一度從北京出擊全國多個城市,但筆者獲悉,其因資金、運營等問題現已收縮戰線,又陸 續退出廣州等市場。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則更為難耐嚴酷的市場競爭,如百米等已經退出了打車應用行業。
打 車應用市場從突然躥紅到進入洗牌期不過一年時間,業界對其“團購式泡沫”早有警惕:產品有市場引爆點、門檻低重運營、依賴風險資本、搶市場為先盈利模式模 糊等等,均符合團購市場泡沫的基本特征。事實證明,打車應用市場因為工具應用市場規模的局限,以及政府監管的加強,比當年的團購市場更快進入了調整階段。
整個2013年,作為一款移動互聯網滲透到傳統市場的明星產品,打車應用先是深受用戶喜愛躥紅,吸引了大量創業投機者,隨后依靠風險投資的催熟快速擴大用戶群,在引發激烈市場競爭的同時,又陷入了監管風波,行業畸形跡象明顯。
隨著洗牌到來,還會有多少家打車應用能夠幸存?目前,打車應用已初步形成“北有嘀嘀,南有快的”的行業競爭格局。下一個階段的關鍵,也許在于誰能盡快找到盈利模式。
抱團取暖
快的打車和大黃蜂的背后均有資本支持。前者去年12月完成首輪融資,今年6月則接受了阿里巴巴千萬美金級別的A輪投資。快的打車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其已經覆蓋了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35個城市。總部位于上海的大黃蜂今年4月推出產品,6月獲得晨興創投的百萬美金級融資,除上海外,今年八九月份剛剛拓展廣州市場。
知情人士透露,兩家公司合并除了管理團隊的意向,背后的投資方阿里資本和晨興創投在其中占主導作用。此外,大黃蜂在上海本地做的比較深,在乘客和司機用戶中的口碑還不錯,這也是快的愿意與其合并的一個原因。
快的打車內部人士透露,在產生合并意向之前,快的拓展上海市場時還有意地針對大黃蜂用戶進行轉化,但沒有太大作用。即使是嘀嘀和快的大幅度補貼用戶,但每天使用大黃蜂的用戶還有一定的數量。
但是,比起其他的打車應用,大黃蜂進入這個市場太晚了。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等在全國大力擴張的時候,大黃蜂只局限在上海本地,擴張其他市場很難。了解內情的人士甚至稱,大黃蜂在合并之前已經有兩個月沒有采用對司機的現金獎勵措施,“沒錢燒了”。
在撬用戶無望之下,快的有了并購大黃蜂的意向。與此同時,大黃蜂的投資團隊也有意通過出售找人接盤。“大黃蜂團隊不錯,但進入這個市場太晚,市場太局限,融下一輪資非常困難。” 知情者指出。
大黃蜂團隊的創始人包括原為土豆CFO黎勇勁和原來做游戲的李祖閔,他們都是香港人,熟悉香港市場。趙冬認為,并購大黃蜂后,他們對于已經進入香港市場的快的無疑可助一臂之力。
下一輪融資后還要燒錢
“今年現金就是競爭力。”一位打車應用行業的運營人士認為。如果應用可以盈利,做小而美的應用還可以生存,但沒有盈利,只能先搶來市場再說。
來自嘀嘀投資人的消息稱,他們定的策略是“下一輪融資還要燒”。
今 年上半年,嘀嘀打車、搖搖招車、打車小秘、快的打車等都獲得不同數額的融資,從幾百萬美金到千萬級美金不等。打車應用由此進入瘋狂擴張期的燒錢模式,通過 補貼司機和乘客以此圈用戶。比如,有打車應用承諾,出租車司機每天在線6小時就給5元,搶單后給5-100元不等。出租車司機可每月增收200元以上的純 收入。
同樣燒錢,結果不太相同。
最先一波做打車應用的搖搖招車在獲得A輪融資后,從北京擴展到上海、廣州等市場,但隨后因為資金、運營等問題收縮戰線,又退出廣州等市場,已獲得的市場份額很快被嘀嘀和快的兩家搶奪。
有人總結,搖搖的教訓是在市場上的擴張節奏沒有把握好。目前,搖搖招車正在尋求轉型,內部人士稱,還在開發新產品,方向是車載娛樂系統。
嘀嘀打車CEO程維日前在美國,尋求嘀嘀的C輪融資。接近嘀嘀的人士表示,融資大體已經確定,大概明年初可以到位。新一輪投資方是美元基金,“數額非常大。但具體數額沒法講。”
這位人士有所保留的原因是,競爭對手快的打車也在融下一輪。快的打車的內部人士表示,快的的下一輪融資也將很快敲定,快的正在和幾家投資機構談判,阿里已經確定了跟投的策略。
明年有兩家可以盈利
在這輪洗牌之后,“北有嘀嘀,南有快的”的行業格局逐漸形成。在格局初定的情況下,可以探討盈利模式了。
一種是嘀嘀正在嘗試的政府合作的方式。今年,重慶市交通委員會與嘀嘀打車完成技術對接,實現政企合作。嘀嘀在重慶嘗試政府、司機和嘀嘀三方分成的模式,在重慶,乘客付出的3元的電召費用進行三方分成,分成比例可具體協商。有消息稱,嘀嘀也在北京準備開始復制“重慶模式”。
另有業內人士爆料稱,北京市交通委要求出租車司機用統一電召平臺接單有一定的保底數量。這似乎也為基于電召平臺上的打車軟件分成做政策傾斜。
另一個是互聯網模式的盈利。趙冬認為,當打車軟件成為用戶的剛需,就可以變成一個天然的流量入口,盈利方式都可以探索。在這個維度上,嘀嘀副總裁吳睿也透露,可以考慮類似廣告等方式的盈利模式。
“明年上半年還會繼續燒錢,下半年前兩家打車軟件有望盈利。”有業內人士這樣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