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有盲區 同方全鏈條確保無懈可擊
隨著棱鏡門所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信息安全已被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同時也向人們警示了以往信息安全防范的盲區。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基礎設備主要依賴思科、IBM等歐美公司,他們提供的系統廣泛用于各級政府、海關、金融、教育、鐵路、航天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設備,國內企業的大部分IT基礎設備也依賴這些公司。此前就有業內人士開玩笑說:“我們的‘后院’沒鎖門!”只是這玩笑開的有些“深沉”。
不久前的一次溝通會上,作為國內信息安全領航者的清華同方指出,中國自古就有“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說法,信息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假如僅做到其中一個部分的防護措施,并不能保證全局。只有從最核心的芯片、到硬件、應用、包括外設,都實現全自主可控,才能塑造出信息安全的“全鏈條”,使機密信息無懈可擊。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黑客、間諜、商業情報組的竊取手段變得層出不窮、無孔不入,各種信息安全漏洞快速顯現,頗有讓人應接不暇之勢。而相比之下,人們所采取的信息安全防護措施卻過于落伍。小到主機中的一枚“洋”芯片,大到看似安全的內部網絡,又或像“電磁”這種看不到的途徑,其實都存在泄露機密的風險。
有業內人士曾對高科技竊取手段進行過披露,現有的一些探測設備能在一公里以外收集計算機站的電磁輻射信息,并且能區分不同計算機終端的信息。“黑客”們利用電磁泄漏等方式可截獲機密信息,或通過對信息流向、流量、通信頻度和長度等參數的分析,可以推出有用信息,如用戶口令、賬號等重要信息。相比之下,很多企業的防護措施還處于“冷兵器時代”。
對此,清華同方的技術人員的解釋則顯得更加持重:雖然我國信息安全建設還存在諸多不完備之處,許多企業、機構都或多或少存在信息安全隱患,但也不用為此過度惶恐。面對愈演愈烈的信息安全局勢,我國并非沒有招架之力,本土的信息安全行業也并非毫無準備。事實上,從很久以前,國內信息安全市場還并不火熱的時候,清華同方就已經預見到信息安全將是未來全社會都繞不開的話題。
自那時起,同方電腦就開始圍繞信息安全產品、技術與解決方案的開發進行各項資源部署,著眼全球最新信息安全形勢,憑借清華大學的雄厚技術底蘊組建起國內領先的技術研發團隊,展開了新時期的“暗戰”。時至今日,從能夠實現本地數據及網絡共享安全的TST安全平臺,到基于同方電腦自主研發的高速流加密芯片,以及針對電磁泄射這一全球難點課題所創新推出的低泄射一體機,清華同方已經開發出一整套軟硬件結合的信息安全產品體系,助力用戶實現“全鏈條”式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