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是創造還是創傷
作者:佚名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科技的發展,“數據”逐漸從幕后走到臺前,成為這個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2年開始,很多國際IT巨頭都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務,許多企業、機構都紛紛購買了公有云,或是建立了私有云,將業務和數據搬到云端,而云計算也促進了網絡數據的高速發展。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科技的發展,“數據”逐漸從幕后走到臺前,成為這個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2年開始,很多國際IT巨頭都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務,許多企業、機構都紛紛購買了公有云,或是建立了私有云,將業務和數據搬到云端,而云計算也促進了網絡數據的高速發展。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賦予了“數據”更實質的意義,但也有專家質疑,其帶來的是創造還是創傷還尚未可知。清華同方表示,我國一些掌握著“核心信息”的部門和企業,應該適時打破陳舊的信息安全認知,建立全新的數據安全模式,只有這樣,才能趨利避害,發揮出數據的正能量。
據悉,目前互聯網全球共有13臺根域名服務器,在這13個根服務器中,1個為主根服務器,放在美國。其余12個為輔根服務器,有9個放置在美國,2個放在歐洲,分別位于英國和瑞典,亞洲有1個位于日本。從信息安全的角度看,由于最終的數據仍然會被傳送到位于美國的主根域名服務器上。所以,美國還可以對其他國家的網絡使用情況進行監控。
清華同方認為,雖然目前的網絡環境令人堪憂,但卻大可不必因噎廢食,盡早筑起可靠地“籬笆”才是最重要的。而同方TST安全技術平臺獨有的授權密網,正是一款最理想的“籬笆”。
授權密網的概念并不深奧,基于管理員和普通用戶構建了兩級授權機制:管理員能夠自由地訪問授權密網或者將密網內的敏感數據移出網外;而普通用戶對密網的操作權限則由授權密網管理員進行管理控制,在管理員的授權下,普通用戶可以訪問授權密網,并在密網內對數據進行操作,數據文件離開密網,自動加密,進入密網,自動解密。對于同一授權密網內的用戶而言,數據文件可以自由地在相互間流轉,不受任何限制。當普通用戶將密網內的涉密數據發送到授權密網外之后,數據文件被自動加密,無法正常識別;只有密網管理員才可以將數據不受限制的明文發送。通過TST安全技術平臺的授權密網,清華同方可以為企業數據提供全方位的加密服務,而加密關鍵數據意味著一旦數據被泄漏,數據的盜取者也不會從中獲得任何有價值的信息。
其實對中國來說,采用更完善的信息安全產品只是維系數據安全的第一步,擁有更加嚴謹的保密意識才是保證數據不受侵害的根本。未來我們要面對的,并不是簡單的殺毒軟件、病毒層面的問題,而是對整體數據的加密、自主保護問題。
IT界曾有一種觀點:IT技術的變革某種程度上讓各國又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誠然,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一方面讓“數據”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但它也是把能夠來來“創傷”的雙刃劍。對于中國,我們不但需要用“數據”創造機遇,同時還要學會鎖住“數據”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市場部
來源:
IT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