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寬帶中國夢
從小網通成立應該有15年,從中國開始有寬帶用戶起,是14個年頭,我們再度提起這個話題。記得是網通控股融合前的那個周年慶典,我被邀請出席并且錄制了一段小片子。具體談什么現在已經全然不記得了,大致應該談寬帶創新,技術以及小網通的管理。當時錄制者還在路邊即席采訪路人關于寬帶的看法,有一個鏡頭我倒是印象深刻:
問:你知道寬帶是什么嗎?
路人:是不是就是很寬的路。
一點都不可笑。當年全球寬帶都剛剛起步,韓國稍好,美國也沒有太多特色。即便今天美國企業和家庭如何看重和習慣寬帶,15年以前,寬帶對于美國的消費者也幾乎不存在。當年采訪小網通,他們在建的CNC net是使用光纜敷設,而且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網統一采用IP加最新光纖技術的商業網,與當時電信網正在進行的寬帶建設相比,它的成本將下降數百倍,它可能使網通擁有全世界目前最便宜的寬帶。手頭能夠查到當時的資料這樣寫道:
CNC net擁有幾個中國之最:技術最新,帶寬最寬,容量最大;CNC net擁有兩個世界第一:第一個商用全網統一采用IP/DWDM優化光通信技術構建的商用寬帶IP網絡,第一個商用全網統一采用MPLS(多協議標記交換)網絡技術。
當年的小網通,第一個提出“運營商的運營商”,提出要做中國的Quest,將帶寬批發和數據中心作為主要業務(當然,后期為了流水也做了些IP卡的業務)。2001年,當時一位主要國家領導人視察中國網通,對她的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中國網通創造了“三個一”:一個是現代化的管理,一個是比較先進的技術設備,一個是確實凝聚了一批人才。并稱贊她將成為電信未來發展的希望。當然,我們都知道網通最后被融合了,包括它的網絡、資產以及人員。斯人已去,此后寬帶很多年沒有被作為“真正的主角”,盡管建設也在進行,但沒有了那種專注,以及我們現在習慣稱之為“夢想”的東西。
所以,那個路人他說的很對,這條路至今我們又走過了10年,依舊沒有真正“很寬”。
直到,最近。
1、“寬帶中國”成為國家戰略
今年8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部署未來8年寬帶發展目標及路徑,將“寬帶戰略”從部門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寬帶首次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2001年的時候,時任小網通總裁的田溯寧出訪韓國,對韓國寬帶基礎設施建設贊不絕口,意識到寬帶作為基礎設施對于信息產業的推動作用,并在《人民日報》撰文介紹韓國經驗。12年過去了,歷史證明這個機遇當年并沒有真正被抓住。
“寬帶中國”戰略提出,到2015年中國城市和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基本達到20Mbps和4Mbps,部分發達城市達到100Mbps;到2020年,城市和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分別達到50Mbps和12Mbps,發達城市部分家庭用戶可達1Gbps。在云端下載一個200MB的文件,用2M寬帶需要近15分鐘,換成100M寬帶,只需不到20秒。接入百兆寬帶后,下載一部2GB的高清電影,最快只需兩分鐘左右。早在2007年之前,韓國就已經實現了光纖網絡覆蓋。目前,韓國幾大運營商都可以提供10M、50M、100M的光纖寬帶,家庭的主流寬帶配置基本上都達到100M,寬帶普及率超過95%。
“寬帶中國”具體操作,主要是在繼續擴大光纖網絡覆蓋的基礎上,加大既有網絡光纖化的改造。據悉,中國聯通北方10省已經有超過15萬棟商務樓宇和75萬棟住宅樓宇實現了光纖改造,普遍達到了百兆速率接入能力,上海、廣州等地區100M寬帶也已不新鮮。2012年,新增光纖入戶4900萬。2013年計劃新增光纖入戶3500萬。在城市,主要實施“光纖入戶”,但在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的農村、海島等,固定網絡接入、3G/4G無線接入、同軸電纜、微波、衛星等多種方式都有可能被采用。
事實上,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終端的普及,網絡計算、數據分享和傳輸,以及各種網絡應用的崛起,對于帶寬的需求是爆發式的,甚至可以有兩種假設:1、帶寬已經成中國信息產業創新和信息消費的桎梏;2、如果帶寬能夠提前就緒,中國信息產業的生產力和創新能力還會有很大的提升或爆發。未來的寬帶網絡將成整個信息社會的動脈,對于信息生產和消費,對每個人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將帶來巨大影響。網絡、存儲和計算能力就像工業社會電的發明、傳輸和使用一樣重要,寄托著整個信息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的基礎。正如“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起草組組長余曉暉所說,此次戰略的出臺,可看作是促進信息消費的配套政策,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政策措施,將成為帶動消費、拉動投資的利器。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最終信息消費規模有望超過3.2萬億元,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
2、國外寬帶建設借鑒
作為信息革命發源地和引領者的沒有,寬帶基礎設施已經成為美國投資和創造就業的主要驅動力,由寬帶網絡帶動的創新,也改造著教育、娛樂、農業、旅游等傳統行業。高速的有線和無線網絡以及圍繞其的創新將美國置于信息經濟的中心,而信息經濟在美國國家競爭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0年只有4.4%的美國家庭接入寬帶,2010年該比例達到68%。目前,91%的美國人已接入下行速度超過10 Mbps的有線寬帶,81%的美國人正在使用相近速度的移動無線寬帶。同時,美國還是全球首個開始大規模部署4G(LTE)網絡的國家,2012年中期就擁有了將近全球一半的LTE用戶。美國不僅是云計算、大數據的創新發源地,智能終端和APPS應用也異常發達,2012年全球售出的智能手機中,有80%運行的是美國公司開發的系統。移動寬帶、先進操作系統、硅谷創新基因,日益復雜的硬件融合以及進入開放型網絡的低門檻,都為美國信息創造和消費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研究顯示,“應用經濟”(App Economy)已經成為美國最具活力和增長力的部門之一,2007年以來該部門已經創造了50萬個就業崗位。
歐盟將寬帶作為其提升未來10年整體競爭力,實現2020年綠色、智能和包容性發展的關鍵基礎。2010年5月,歐盟發布了《歐洲數字議程》,確立了寬帶普遍服務和高速寬帶計劃,提出2020年所有歐洲家庭接入30M以上寬帶,至少一半歐洲家庭接入100M以上寬帶。
2001年日本開始實行“e-japan”計劃,2004年底日本政府提出“u-japan”計劃,2006年8月日本又推出“下一代寬帶發展戰略2010”,讓 2010年日本寬帶覆蓋率達到100%,90%的家庭都可接入傳輸速率為30Mb/s網絡。韓國政府在2003年開始制定“IT839戰略規劃”,計劃逐步發展FTTx替代現有的DSL網絡,最終實現u-Korea的目標。2009年2月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宣布,韓國政府和業界計劃在2012年前總共投資34萬億韓元(約合2.57億美元),在全國建成速度為目前10倍的光纜網絡、無線寬帶融合的網絡(UBcN)。該網絡建成后,有線網最高傳輸速率將達1Gbps,無線網平均傳輸速率將達10Mbps。
澳大利亞政府制訂的國家寬帶計劃,對于光纖改造預計投入共計374億澳元(約合369.21億美元),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將為93%的用戶提供寬帶網絡服務,為4%的用戶通過固網長期演進LTE技術提供寬帶服務,另外3%的用戶的寬帶服務則通過衛星提供。
印度在2010年12月頒布國家寬帶計劃,提出到2013年建設一個連接所有500人以上聚居地的國家寬帶網絡,到2014年完成1600萬寬帶接入,63個大城市每家庭固定寬帶接入下載速率達10Mbps,352個中小城市家庭達到4Mbps,城鎮家庭達到2Mbps。
3、寬帶戰略的深層意義
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兼具有戰略性、公共性、基礎性三大特性,余曉暉提出:“這意味著寬帶將成為像水、電和交通一樣關乎國家命脈的基礎設施。”“寬帶中國”戰略和行動規劃2020年目標提到,“國民充分享受寬帶帶來的經濟增長、服務便利和發展機遇。” 余曉暉指出,就是政府希望下大力氣發展的寬帶最終能為國民帶來福祉,讓企業、教育機構和特殊群體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和機遇,讓寬帶成為國民工作、生活和發展的平臺,提升國民的應用技能,讓國民充分享受到新型基礎設施帶來的發展機遇和紅利。
云計算、移動應用、多媒體內容、大數據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對更高帶寬的互聯網服務的需求。為占領信息化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發達國家和127個發展中國家已發布了國家寬帶戰略或行動計劃,政策范圍覆蓋和扶持力度為上世紀末全球電信市場化改革20年來所罕見的。2013年,ITU秘書長又一次提升了目標,希望到2020年全球所有用戶以每個月20美元的價格接入每秒20兆的寬帶互聯網。
ITU在2012年4月發布的《寬帶對經濟的影響力》報告指出,通過對25個OECD國家的調查顯示,在1997年到2007年間,寬帶普及率每增加10%,對人均GDP的推動范圍在0.9到1.5個百分點之間。瑞典查爾摩斯工學院201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還發現,寬帶連接速度的提高,也會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提供動力,通過在2008年到2010年間對33個OECD國家的調查顯示,寬帶速度每增加一倍就會使GDP提高0.3%。世界銀行對120個國家的計量分析也表明,寬帶普及率每提高10%,將帶動GDP增長1%。歐盟的統計也印證了這一事實:寬帶可以幫助制造業提高5%、服務業提高10%的勞動生產率。
諸如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將寬帶納入電信普遍服務,并成立專門的寬帶普遍服務基金支持農村和未覆蓋地區的寬帶建設。2012年4月25日,美國正式推出了聚焦寬帶的“連接美國基金”,旨在2020年前讓所有美國人都能享受到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年度預算最高達45億美元。2010年,英國政府機構撥款達10億英鎊,希望2017年年底前實現全英90%家庭接入最低速率2M寬帶的普遍服務承諾,同時出資4.8億美元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寬帶補貼。
4、“寬帶中國”問題和對策
為什么“寬帶中國”實現進展緩慢,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是市場主體的動力不足,管線被控制以及市場競爭不充分,即便有想介入的其他機構,或者民營運營商也會因為缺乏資源,施展力量的空間很小。其次,對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中國幅員太大,偏遠地區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普遍服務實現困難。另外,還有歷史的欠賬,中國基礎設施上傳統銅纜比重大,傳輸速率低,信號不穩定。根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我國光纖入戶、光纖入辦公室用戶只有3159.5萬戶,在寬帶用戶總數中占到17.3%。光纖覆蓋率不高極大制約了用戶的上網體驗。
根據出臺的方案,“寬帶中國”建設資金來源多管齊下,既有基礎電信企業的投資,也有專項資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資,還有可能使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得以運行。另外,“寬帶中國”的諸多細節和相關配套措施也會相繼出臺,包括網絡建設層面,多部委聯合出臺相關政策,減少鋪網的阻力,放開管道資源,實施共建共享,同時強調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承擔起地區寬帶工程的規劃和推動責任。
5、舊日足跡,寬帶夢想
中國第一次有寬帶用戶是2000年,約2萬戶,美、日、韓這些國家是1998年首次有了寬帶用戶,也只有數萬或數十萬。今天,我國寬帶人口普及率雖超過全球平均8%的水平,但遠低于發達國家25.6%的普及率,40%的用戶仍使用4Mbps以下寬帶接入,遠低于發達國家18Mbps的主流速率,寬帶速率在全球只能排到70多位。
2012年初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中國寬帶用戶調查》報告更是指出,中國內地網民實際每月為1Mbps寬帶的支出是越南的3倍、美國的4倍、韓國的29倍、中國香港的469倍。有媒體2011年在香港做的調查顯示,當時香港寬帶市場的主流服務寬帶已達到100M,費用為每月121港元。如果每月多交30港元,就可享受到1G帶寬。
全球最大的內容傳送網絡商Akamai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報告稱,全球平均連接速率為3.1Mbps,中國大陸的平均連接速率為1.7Mbps,排名全球第九十八位。韓國的互聯網網速全球排名第一,達到14.2Mbps。這不僅嚴重阻礙了我國信息化戰略,也使得我們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內容創造和信息消費都方面都力不從心,這是歷史的欠賬,也是《寬帶中國》戰略和行動規劃的由來。
回首1999年,中國網通從友誼賓館幾間小屋出發,在國家投入不到2億元資金的情況下,以現代企業的資本運作和運營管理方式,依靠眾多創業者報國的激情和堅毅的決心,一年就建成了覆蓋中國東部、南部的中國高速寬帶互聯網絡(CNCNET)——一張技術創新,能夠成功承載數據、語音、圖像業務的40G IP高速骨干網;三年后,這張網創造了一年42.3億元的營業額;四年后,CNCNET更擴展到 320G以上的更大容量,并延伸至亞洲環太平洋經濟圈的海底動脈,成為中國電信企業成功“走出去”的首次實踐。記得當年,田溯寧在采訪時候談起自己為什么從亞信到網通?說希望能夠做“找出目標”,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一切變化太快,就如后來采訪到當年員工說的:“當我們已經準備好一切,準備沖鋒打一場大仗的時候,忽然命令來了要停下,就地解散整編。”
回頭那幾年,網通很多管理者包括田溯寧本人,都曾不由自主地問自己:這一切,到底值不值?當年網通成功收購亞洲環球電訊后,北京郵電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闞凱力說:“網通只用不到成本價5%的資金得到150多億元的海外電信網絡,這是國有資產的最大增值。網通拿到的不只是一張電信網,還有亞洲環球電訊在16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這是最厲害的。”作為基礎設施和必需資源,今天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都需要很多的帶寬,包括當年網通最早的客戶是“世紀互聯”,一次性簽訂15年合同,當年小網通最多的客戶還是運營商,現金選擇的余地可能會多出很多。
如果,按照夢想;如果,可以假設。
透過歷史塵埃,那些過往腳印,印在那里,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