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部署OpenStack: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在過去二十多年當中,Linux已經從單純的開源靈感轉化為足以為企業級用戶提供支持主流操作系統,其足跡已經涵蓋各行各業的每一個角落。
Linux的發展歷程并非線性:其過去五年中的增長速度比之前十五年要快得多。對于開發人員而言,開源無疑是這套系統最具吸引力的主要賣點,但其商業化進程同樣令人滿意、因而迅速贏得用戶信任并逐步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方案之一。
而在技術角度,Linux的發展軌跡則無法一概而論,需要我們針對不同案例獨立分析。以虛擬化為例,Linux在虛擬化環境中的歷史遠超大家想象,不過它大跨步向企業內部進軍確實只是最近幾年的事。目前云計算已經成為我們又一輪沖刺的全新起點,而云ICT解決方案及服務的優勢也已經擁有豐富翔實的資料儲備。然而企業級云服務等方案的實施往往被硬性劃分為不同區塊,例如存儲、計算等等。此外,來自不同云服務供應商的專有服務之間無法彼此“交流”,這層堅固的障壁需要由開源技術予以消除。
作為由OpenStack基金會領導下的開源云計算項目,OpenStack旨在為用戶帶來基礎設施即服務(簡稱IaaS)方案。企業中云實施,例如Linux及虛擬化,如今面臨的關鍵問題并非“是否”而在于“何時”。隨著一百五十家技術企業的積極響應,大家應該放心將賭注押在OpenStack身上。但由于利益相關者的龐大數量,我們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無法準確衡量項目的實際運行狀態以及是否真正取得成功,這也正是企業在OpenStack道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戰。
OpenStack為企業用戶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從而以更具成本優勢的方式實現IaaS部署。其中最核心的價值主張在于,如今我們可以將計算、網絡及存儲等服務完全以軟件而非硬件的方式加以實現。不過隨著OpenStack的迅速成熟,傳統應用目前還不太適應這種代表未來的資源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不妨抱著輕松愉快的心態審視以OpenStack為核心創建起的不同業務模式,并體驗這些模式如何將自己的品牌與開源云項目結合在一起。
在企業用戶考慮采納OpenStack之前,管理者必須從IT視角出發對項目管理工作加以規劃——即制定一套詳盡的方案模型,將所有不可或缺的企業工作負載進行分類。這套模型應當考慮到各種基礎內容,例如云安全(包括數據及隱私管理規則與范例)、位置規則(消費者身處何處、能夠將數據調整至哪些位置)、不同應用程序及應用特性(如擴展及高可用性架構)的互連與關聯性(一款應用是否能夠實現橫向擴展、是否能夠借助來自各層的無狀態節點實現高度可用性)。
這就是每一位IT項目管理者在向OpenStack實施遷移之前所必須能夠回答的幾個關鍵問題。當然,問題遠不止這些,而問題的具體答案也取決于現有業務類型、IT基礎設施、財政預算以及企業IT文化。在企業領域存在這樣一種說法,如果大家無法順利做好規劃工作,那么盲目向OpenStack進軍將百分之百招致失敗。
很多企業提前組織過良好的試點及測試工作,因此已經具備有序且統一的技術模型。不過還有很多企業并沒有將準備工作落實到位或者完全沒找到努力方向——基礎的背書或者報告記錄還不足以為項目或一系列項目中的各項工作按優先級程度加以排序。只有在確立了全局發展目標之后,企業才能夠從合理的角度審視哪些對象能夠進行遷移、哪些對象需要被繼續保留在傳統數據中心內部,最終掌握如何合理協調保留與遷移之間的平衡點。
為了讓針對多虛擬化/IaaS解決方案的管理工作運行得更加平穩,“管理員中的管理員”軟件方案——例如紅帽的ClouDorms——就變得極為重要。它的存在能夠使企業的業務流程趨于無縫化。為了實現這一切,我們需要為建筑模塊設立一套架構模型。從需要遷移的應用程序角度出發,我們能夠更準確地對相關資源加以評估。而從務實的角度看,項目管理者必須在迎接OpenStack的同時重視遺留系統,只有這樣動靜結合的方式才能讓項目獲得成功。
一旦明確了哪些對象能夠遷移而哪些不能,接下來企業就需要著手向OpenStack進發,這時候需要做的是對供應商推薦的業務模式進行審查。決策者們肯定會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供應商選項。某些供應商會著力放大OpenStack的開源屬性所帶來的收益,另一些供應商則對“OpenStack”進行大幅改動、希望以專有為基礎開發解決方案:這時候OpenStack將變得徒具其名卻不具其實,并使業務流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束縛在傳統方案身上。
說到選擇業務模式,真正需要選擇的是一家了解我們對業務及技術要求的合作伙伴。對于某些項目,特定技術將被作為關注重點,這時我們必須預先敲定自己想要什么、何時想要以及想要多少等問題的答案。而對于另一些技術方案,其發展前景可能尚不明確,這是因為我們過去對這類領域知之甚少。簡言之,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能幫助大家實現上述目標并引導企業迅速走上健康的發展軌道。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一般不應該或者說不可能嘗試將整個IT領域的事務遷移至OpenStack環境當中。因此,傳統管理工作仍將作為持續的挑戰而存在,特別是遺留系統很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帶來越來越多的額外管理壓力。二十年前,很多人預言稱主機將迎來消亡,但如今我們仍然經常需要跟主機打交道。同理可知,OpenStack云絕不可能成為適合任何系統的業務環境。
重要的是,請記住OpenStack可以作為受支持服務進行使用,而不必被硬性當作一次性安裝類方案。定制型方案不僅投資巨大、成本高昂,企業用戶還將被迫面對一大堆后續的管理及維護開銷。以完全開放訂閱模式使用OpenStack能夠有效避免業務流程被綁定在單一供應商身上——當然,前提是軟件包中原本不涉及凌源工具??傊?,選擇一套擁有良好支持的軟件包能夠大大簡化我們在修復補丁、安全更新以及版本升級等工作中耗費的精力。
如果大家已經耐著性子讀到這里,那么一定是對OpenStack抱有充分興趣,我建議各位一定要將其擺上議事日程。我同時可以打賭,對開源技術的深厚興趣一定促使您在企業環境中部署了Linux系統。與其將一切推倒重來、把自己鬧得灰頭土臉,大家不妨借OpenStack之力嘗試一飛沖天,畢竟OpenStack的配置及生命周期管理等機制在企業環境中的實際表現與Linux發行版并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