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催生服務外包算法革命:從減法到加法
云計算的天然盟友是軟件賦能的服務外包和電子商務,這兩個行業都有信息技術的基因。如果進一步細分,服務外包和電子商務還是有明顯的差別,電子商務一開始就是基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天生就有互聯網的基因; IT服務外包產業創始的原動力是世紀之交的千年蟲事件,所以說,服務外包基本是PC時代的產物,缺少互聯網的基因。
一、 從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服務外包必須尋求新出路
信息產業平均每15年更新換代一次,從PC到互聯網升級了一代,從互聯網到云計算、大數據又升級了一代。兩代技術升級產生的代溝讓以PC技術為基因的服務外包產業遷移到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社會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三平臺”的確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情。
全球經濟危機逼著各國都在尋找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出路,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信息社會。現在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時間比我們預計得要早,規模比我們預計得要大,對傳統經濟的挑戰比我們預計得要慘烈。
二、 從做減法到做加法,服務外包必能活力四射
我們在稍前一期關于社會化企業的觀點中說,第三平臺上的信息化企業的特點是虛擬化的無邊界組織,其核心競爭力是整合資源的能力,其價值取向中樞從物質資產移向信息資產。姜奇平老師最近在一次復雜系統的討論中說,下一代企業“組織上,是扁平化、去中心、點對點的(中間環節雖然還在增生,但卻不以增加層級、疏離產消為取向);行為方式上,是生態的(如靈敏的、智慧的)”。
下一代智慧企業是“小而美”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強化全球整合資源的能力,弱化生產資料的占有能力。在這個自組織、自適應的生態系統中,企業與企業,人與人(沒有員工和客戶的身份、職責區別)關系趨于平等、互補、互利,雖然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依然存在,但甲方、乙方在權利、地位上的主從級關系已經弱化,下一代企業生態系統應該是一個有生命力,有思維能力的活體。
經過近10年的努力,特別通過實施“千百十”工程,我們造就了數以萬計的軟件服務外包企業,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服務外包從業人員。服務外包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已經非常接近下一代智慧企業,服務外包的從業人員也不同程度地打破了甲方乙方,員工和客戶的界限,這些都值得肯定。同時,我們還要清楚地看到,現在的服務外包企業在本質上還是工業時代的企業,運營機制還是上下級關系,工作職責定位還是“后臺”、“非核心業務”,在企業價值鏈中還是屬于不盈利的“成本中心”。
在發包方的眼里,服務外包企業是做減法的,專司如何幫助發包企業削減成本,屬于典型的非核心業務。按正常的商業邏輯,發包方必然要求接包企業成本削減得越多越好,在工作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接包企業每年想提高報價的可能性很低。
在我們接包方心中,成本優勢天天掛在嘴上,價格是我們的最有力的競爭手段。最可悲的是,做減法的企業無法了解發包企業的戰略意圖,因此也無法跟上發包方步伐,更無法進入發包企業的決策過程,一有風吹草動,例如匯率變化,經濟不景氣等,我們就成了犧牲品。殘酷的現實是,我們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比十年前提高了兩倍,可是我們從歐美發包企業拿到的報酬基本保持不變。
因此,服務外包企業必須轉型,從做減法變成做加法,即與發包企業結成戰略聯盟,與他們共擔風險,共享收益,進入他們的生態圈和價值鏈。打鐵還需本身硬,服務外包企業做加法需要修煉內功,提供解決方案的咨詢能力,運營利潤中心的執行能力,貼近最終用戶全球交付能力,新產品的創新和研發能力以及第三平臺上的資源整合能力。
近兩年來,我們服務外包的領軍企業們已經開始了轉型,他們積極擁抱云計算、大數據的技術,在努力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吸納國內***技術、資本優勢集團的技術,資本和市場優勢,向社會化企業邁進,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我們希望,服務外包企業都能改變盈利模式,從做減法的企業變成做加法的企業,唯有如此方可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