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Facebook Home和人類溝通的未來
此前,關于Facebook Home有 諸多揣測——有人認為是 Facebook 打造的手機,也有人稱其是基于 Android 定制的 OS。事實上,Facebook Home 是 Android 應用,但它多出普通應用的深度集成功能,可以把你的手機改造成“Facebook 手機”。它將朋友的照片、狀態鋪滿主屏幕,將自身的消息功能整合進 SMS,即使你開著其它應用也能隨時隨地找到置頂的聊天對話框(chat heads)。Zuckerberg 深信社交網絡于用戶而言舉足輕重,它不應該沉沒在 app 紅海中,它應當是人們自然生活的一部分。簡言之,Home 將“人”置于一切社交行為的核心。
以下是 Steven Levy 和 Zuckerberg 的對談:
你為何想到做Facebook Home?
Facebook 在移動端的角色很微妙,我們不是操作系統,卻也非普通的 app。人們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有 23% 貢獻給了 Facebook,其次才是 Instagram 和 Google Maps,它們分別占 3% 的時間。過去 18 個月,Facebook 的移動應用不斷迭代,希望產生一款***的 app,但我們完善產品的思路一直為 PC 上固有模式所困。我們知道,是時候做得更好了。
為什么不自己生產手機呢?
我一向認為自己做手機非明智之舉。哪怕我們有數十億的用戶,我們的手機也只能到達其中的百分之一、二。相比于 iPhone 的銷量,我感到這不是值得驕傲的成績。讓盡可能多的手機變為“Facebook 手機”,才是我做 Home 的初衷和動力。
有沒有可能在兩年內讓iPone用戶體驗到Facebook Home?
這個問題超出了我所能回答的范圍,盡管我很想回答你 yes。Facebook 與 Google、Amazon、蘋果、三星和微軟都不相同。它的職責是構筑社區,讓更多的人來使用它。只有不斷完善它的服務品質,才能達到 30-50 億用戶的預期。
而 Android 的成長速度驚人,我們正需要一個足夠開放的平臺允許我們提供深度集成的用戶體驗。我想 Home 對 Google 也是有利的,人們可能會為變酷的 Facebook 去購買 Android 手機。同時,我也理解很多人對 iPhone 的喜愛,我會盡己所能讓 Facebook Home 也運行在 iOS 平臺上。
Facebook現在稱自己是“移動為先,移動為王”(mobile first, mobile best)的公司。但假設你今天才開始創業,做Facebook,你會選擇直接從app做起而不是先做PC端嗎?
我不知道。每年大約有一兩次,我會從 Facebook 的工作中脫離出來,四處走走,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沒有 Facebook,我是從零做起,那我會選擇做什么?我反復思索如今的移動浪潮,它暗合摩爾定律預示的每 18 個月分享(sharing)數量的增長,每人每年分享的信息數量將以兩倍速度遞增。我嘗試借此發掘下一波該關注的浪潮是什么。
所以你想到的下一波浪潮是?
人們分享信息的對象群越來越小眾化。
那你準備如何切入這個潮流?
有很多選擇。你可以選擇提供一種服務,讓你的用戶只和最親密的伙伴和家人溝通,這一定會有巨大的市場。但我不覺得這是***的產品。在我眼中,剛剛達 到 1 億活躍用戶的 Instagram 就做得不錯,盡管和 Facebook 的體量相比,它還是個小產品,但它卻為用戶帶來非凡的意義。
1億已經很多了。
是的,1 億是很多,但畢竟不是 10 億。當然我希望某一天 Instagram 能達到這個用戶量。如今提供類似社交分享服務的企業先后涌現,諸如 Pinterest、Fpoursquare 和 Twitter,如何處理好 Facebook 和它們的關系,令大家的社會價值***化,將是未來幾年非常有挑戰性的一項任務。
如此說來,你并不想讓Facebook成為獨立的封閉體系?
我推行平臺戰略已經六年了。這期間,雖然我們也在不斷完善自己的 News Feed、照片服務、信息服務,以及 LBS 產品,它們可能和平臺上其它企業的服務內容有所重疊。但我不會把它們視作競爭者,相反,我希望能找到共存的***方式。
說到News Feed,有用戶抱怨他們錯過了很多朋友的重要消息,反而看見一些推薦的內容,你覺得如何能平衡這部分內容和真正的用戶信息之間的矛盾呢?
我們的內容推薦算法決定了我們呈現給用戶的每一條信息都是有價值的。你確實會漏掉一些東西,但是當你一次只能看一二十條消息時,優先呈現最重要信息 的做法無可指摘。我們曾在 1% 的用戶那里做過實驗,為他們呈現不經排序、推薦的內容,直接按照朋友發狀態的先后順序呈現 News Feed,但事實證明,這種用戶體驗非常糟糕。
但有一些推薦的內容可能是廣告,就是你所說的“贊助內容”(sponsored stories)。
根據我們的機制,廣告排序和用戶生產的信息排序是相互平行的。通常 10 到 15 條原生內容之中,我們會插入一條廣告。它們相互之間沒有任何影響。同時我們也盡量讓廣告做得可以接受,不要商業氣息太濃。
而且你知道,每次我們調整算法,讓用戶盡可能多地看到他們想看的信息,廣告內容就會出現得更少。這引起廣告商的不滿,哪怕它有利于提升 Facebook 的用戶體驗。
所以你在用戶和廣告主之間還是選擇了用戶?
是的,我們在意用戶。
最近Facebook頻頻出現商業化的舉措,是因為上市之后你感受到了盈利的壓力?
當兩件事同時發生,就容易被混為一談。表面上看可能是 Facebook 上市的壓力,但實際上,用戶從 PC 端轉向移動端給我們的驅動更多。過去,我們在 PC 端表現良好,僅靠 Facebook 右側的廣告就能賺取數十億美金。但這卻讓我們懷抱僥幸心理,逃避難題——讓廣告自然地融合在日常內容之中,同時不傷害用戶體驗。直到移動應用成為主流,再 也沒有右欄可以擺放廣告時,我們被拉回現實,不得不直面難題。
說回盈利壓力,外界可能只看到我們盈利的嘗試,不知道我們在消費產品上的投資同樣不在少數,甚至更多。
之前你說到摩爾定律可能帶來分享行為的大量增長。但也有一些報道稱分享信息的數量將趨于平穩。
分享行為不局限于更新自己的狀態,它由各種各樣的潮流匯合而成。起初,人們只分享他們履歷內的信息,后來 Facebook 出現,人們開始更新自己的生活狀態,然后分享照片,現在人們還能通過 Spotify 分享音樂。
我之前提及信息分享數量的摩爾定律,并不是說這些增量都會發生在 Facebook 中——它見諸世界各地。三年后,人們分享的信息數一定十倍于現在。即使沒有 Facebook,也會有別的服務見證這個增長。所以我們的挑戰是,保持用戶粘度讓 Facebook 成為這個平臺。
但天天更新狀態容易讓人疲憊。你聽說過“Facebook假期”吧?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人們有兩種方式避免被 Facebook 打擾:一是減少使用量,另一種是刪掉它。但真正選擇卸載的人只占少數。可能部分人會在某段時間內減少使用量,因為學生們得到圖書館復習,準備考試。
以前Facebook一改版,總會引來抗議之聲。但奇怪之處是,Graph Search明明能讓用戶通過朋友分享查找到更多的個人信息,但人們對隱私泄露的憂慮反而不如從前強烈。你有反思過這一現象嗎?
發布 Graph Search 時,有一處我們做得比以往都好,就是我們接觸了大量用戶,深入了解他們對某些組或是其它危機的擔憂。哪怕我們的應用已經更新多次,但我意識到對隱私設置的 調整不能掉以輕心。所以我們推遲了 Graph Search 的發布時間,重新了解用戶的憂慮,額外增加了一些的隱私控制工具。
你說Facebook沿襲了黑客的傳統(“the Hacker Way”)。在你的理解中,如何抵達黑客精神的核心呢?
黑客精神確實是我們核心的價值觀,我們的一切出發點皆源于此。我看到很多公司盡量在發布產品之前把它做到***,蘋果公司更是其中的翹楚。但從長遠來看,我覺得另一種方法可能更好——給自己不斷嘗試的空間,經由迭代打磨產品,不必每次都過分追求***。
你還未到30歲就已經開始經營慈善事業了,對此你是如何考慮的呢?
蓋茨給了我一些啟發:不要隨意使用你的財富,慈善也需要經驗才能做得好。我的工作占據了我每天 99% 的時間,我無法用那 1% 來籌建基金會。所以我選擇用投資的方式——為人投資。我向 Newark 學校注資,因為我相信它的市長和政府官員足夠好,可以善用我的財富。
為何投資教育?
投資教育也算一種必然吧。我的妻子 Priscilla 是一名老師,而我現在每周二也都會在 East Menlo 公園中給中學生講課。我教給他們商業技巧,他們會以小組的形式做出一個產品。當課程結束時,他們會到 Facebook 去售賣他們的產品,就跟真實的市場交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