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時代的前赴后繼 OpenStack緣何受追捧
生物課上老師會教導我們,很多生物都具有向陽性;社會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人都具有從眾心理——這兩者雖不能直接進行類比,但其實都告訴我們一個哲理:好的(符合自己需要)東西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追捧。近日,IBM宣布推出基于OpenStack的消息,再度讓OpenStack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不禁要問,OpenStack究竟何德何能捕獲了一個又一個廠商的芳心,而且連IBM這種“百年老店”也禁不住誘惑?
近日,IBM宣布推出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方案。在此之前,包括惠普、VMware、紅帽、Novell、EMC、戴爾等在內的廠商也都有發起推出OpenStack的解決方案或者支持。那么我們不禁要問,OpenStack究竟是什么,能頻頻受到這么多大廠商的“垂青”呢?
OpenStack是由網絡主機服務商Rackspace和美國宇航局NASA聯合推出的一個開源項目,目的是制定一套開源軟件標準。通過OpenStack任何公司或個人都可以搭建自己的云計算環境(IaaS),從而打破Amazon等少數公司的壟斷,意義非凡。新浪在2011年以OpenStack為基礎組建了SWS,是較早部署OpenStack的國內企業,并積極參與了社區貢獻。
OpenStack有兩個主要部分組成——Nova,起初是為NASA的計算處理服務而開發;Swift,是Rackspace開發的存儲服務組件。Rackspace稱推出OpenStack的目標是推動互操作服務的發展,或者說是允許客戶在云服務提供商之間自由遷移工作量,使其不被廠商鎖定。
#p#
Nova邏輯架構示意圖
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OpenStack具有開源開放、不受廠商鎖定的特點。與此同時,它還具有兼容性和擴展性、高度靈活的特點。
OpenStack公共云的兼容性可以使企業在將來很容易的將數據和應用遷移到基于安全策略的、經濟的和其他關鍵商業標準的公共云中。而且目前很多包括Fedora、SUSE等都將支持OpenStack,在公有云、私有云部署方面極具靈活性。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基礎設施,也可以輕松地為自己的集群增加規模。當然,最具實踐性的是,傳統IT巨頭都紛紛加入到OpenStack陣營以示對其的支持和未來前景的看好。
【附】部分支持OpenStack廠商:
由于OpenStack可支持建立云平臺,其本身是開放開源的。不同廠商可以根據市場需要,結合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對其提供支持或者實現兼容,從而確保在這OpenStack潮流中不被甩掉。
OpenStack一開始由Rackspace和NASA共同開發成為頗受歡迎的云計算平臺,該平臺可幫助服務商和企業內部實現類似于Amazon EC2的云基礎架構服務。就目前來說,亞馬遜EC2是在云服務商業模式中取得最大成功者(沒有之一)。由于OpenStack可幫助服務商實現類似亞馬遜EC2這種基礎設施服務,因此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廠商青睞的開源云平臺。
#p#
OpenStack致力于構建公有云/私有云
作為軟件帝國,微軟自然最先會發現這種商機。在RackSpace宣布推出開源云計算平臺OpenStack后,微軟在2010年10月也表示,將旗下的Windows Server 2008 R2與OpenStack實現整合。這也算是微軟最早發出的對OpenStack認可的聲音。
另外,由于OpenStack并沒有整合Hypervisor。但從去年開始,微軟正在嘗試將Hyper-V集成到OpenStack中。為此,微軟還雇傭了全職員工開拓社區,包括前Novell微軟綜合實驗室的Peter Pouliot,推動在未來的OpenStack中實現對Hyper-V的支持。

OpenStack結構示意圖
為了兌現對OpenStack支持的承諾,思科也推出了OpenStack開源軟件云管理平臺的免費發布版。這個軟件包括虛擬網絡和高可用性等其它服務。
除此之外,戴爾、惠普、雅虎、紅帽、SUSE(OpenStack 基金會主席Alan Clark兼任SUSE行業創新、新興標準和開源總監)、EMC、AMD、Cloudkick、Cloudswitch等等,都紛紛加入到OpenStack陣營。
IBM近日宣布支持OpenStack,推出的是其首個OpenStack產品——SmartCloud Orchestrator。SmartCloud是基于數據中心(IBM或者客戶DC)運行云部署的平臺名稱,Orchestrator則是為客戶提供云應用所需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而交付服務。
#p#
回到本文前面的話題,OpenStack究竟何德何能捕獲了一個又一個廠商的芳心,而且連IBM這種“百年老店”也禁不住誘惑?筆者認為,這得從時代背景和OpenStack平臺、行業心態三方面來談:
↓【時代背景】:
當今處在一個云計算時代。和以往以PC和互聯網應用為主要特點的信息時代那樣,云計算背景下也需要有類似Linux的開源項目,促使市場和業界變得更加繁榮、活躍。
↓【平臺優勢】:
OpenStack恰好也是云平臺管理項目,不同的是它是開源項目,其社區可提供幫助構建公有云、私有云的建設與管理。OpenStack的開源開放、兼容可擴展等自身獨特優勢,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由于它通過Nova和Swift兩大模塊,在IaaS組件之上可為任何人提供自行建立和提供云服務的橋梁。因此,眾多機構組織、開發者的參與開發,尤其是傳統IT巨頭的加入,在不斷推動著OpenStack的高速成長。
↓【盲目追隨】:
廠商的加入,不僅帶來了技術和資金上的支持,同時也有利于發揮各自平臺優勢,推動云操作系統的開源走向更遠。然而,任何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廠商也不例外。
→不能排除,有“各懷鬼胎”也有“一心向善”的廠商。近年來已經涌現三十多家企業的陸續加入,但時至今日我們并未看到OpenStack大規模商用的具體方案。換句話說,大家都看到OpenStack閃耀著光芒,也紛紛將OpenStack團團圍住——以讓自己也沾光。
#p#
OpenStack與CloudStack之爭
當然,我們并不排斥這種基于未來的有潛力的平臺的支持和投入——這不僅僅是戰略家眼光的需要,更是企業家事業開拓的需要。但問題在于,這種支持更多的是從有利于自身產品/解決方案的推廣的出發點而做出的;這種支持更多的是從產品的兼容性/集成性來促進,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資金的投入和贊助(OpenStack成員思科加入了CloudStack、OpenStack“引狼入室”同意VMware加盟,等等)。
在這種前提下,筆者倒以為思杰當初放棄OpenStack轉而投身CloudStack(雖然都為Stack,但它們卻有著天囊之別。)的做法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至少是在這紛紛擾擾的IT江湖中的一種“給自己留條路”的聰明做法——既擴展了多個開源云平臺的支持,而且也激化了OpenStack與CloudStack直接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而且還有利于開源云平臺的健康發展,避免極具功利性著眼于眼前的開源之爭。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以“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來看待廠商之間的敵我之爭,也可以以開源開放的精神來解讀這些“Stack”的生機勃勃——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OpenStack倍受追捧。在這種幾近狂熱的追捧下,還望OpenStack早日得到商用,讓更多用戶體驗到云服務這一人類技術發展帶來的碩果,而不是一直停留在眾人仰慕的“神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