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亞馬遜+谷歌”模式并不是遙不可及
原創作者:張玉
人們總是喜歡拿兩樣東西或事情進行比較,拿百度和谷歌與,拿微博和Twitter比,拿樂phone和Iphone比,拿阿里云和亞馬遜比… …
人們總是喜歡拿兩樣東西或事情進行比較,拿百度和谷歌與,拿微博和Twitter比,拿樂phone和Iphone比,拿阿里云和亞馬遜比… …
不可否認的是,上面提到的這些國外企業和產品,在技術上的確要領先國內的這些企業。但也應該同時看到,國際巨頭入華往往是“水土不服”,然后鎩羽而歸。這里面除了受到國家政策影響之外,其產品沒有根據國內的用戶做好本地化也是其“失敗”的原因。
亞馬遜現在在人們的印象中已不僅僅是一家電商企業,他已成為將云計算商用成功的典范。在除中國之外的世界范圍內提供云計算服務。目前,在國內提供亞馬遜服務的企業主要是阿里云和盛大云,其中又以阿里云用戶規模***。
阿里云是阿里巴巴在十周年慶典上宣布成立的云計算公司。雖是成立于2009年,但真正對外提供商用是在2010年的7月份,***款產品是阿里云服務器。據阿里云云計算產品線總監倪浩介紹,經過一年多的發展,阿里云彈性計算的客戶規模已經位居國內***。除此之外,在這一年里陸續地發布了負載均衡、云監控、云盾等產品。正如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衛哲在阿里云成立之初所言,阿里云要提供比亞馬遜更多的云計算服務。
阿里云云計算產品線總監倪浩
亞馬遜云計算進入中國,阿里云怕不怕?倪浩坦誠表示:“亞馬遜在云技術上,還是具有領先性的,阿里云正在努力追趕。”但他也強調,亞馬遜要進入中國,還將面臨著幾大問題:
1.對中國用戶需求不了解,國外的產品服務模式未必適用于中國。例如:國內開發者相較于國外開發者而言,技術相對弱一些,對此,阿里云在產品設計上就會考慮到這一點,比如,自動的故障恢復,這種功能亞馬遜在技術上可以做到,但一直沒有將其做到產品里。我們能為用戶提供貼身的服務,而這也成為用戶選擇服務商的重要一個因素。
2.中國網絡涉及南北互聯互通的問題,像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這些國內的互聯網企業解決這一問題用了10多年的時間。
同時,倪浩也坦言:“目前阿里云的產品也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很多用戶對于阿里云服務器的IO性能有很多抱怨。”對于這一問題,倪浩表示,會在今年年底會有很大的改進。
隨著阿里云用戶規模的不斷壯大,其計算能力也變得敏感,據倪浩介紹,阿里云的計算能力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大概增長了10倍。為了滿足用戶業務增長需求,阿里云也不斷的與第三方合作,擴展自己在全國各地機房的版圖,據倪浩透露,現在正計劃與杭州運營商合作,在千島湖下面,用水冷的方式建一個機房。
四年的時間,在外人看來,是阿里云機房數量的增長,用戶規模的增長,提供的產品更加豐富,但對于阿里云人來說,他們更加看重的是這四年技術上的積累,這是他們更加自豪的地方。
在阿里云成立之初,阿里巴巴CTO、阿里云總裁王堅曾表示,阿里云想做的事是亞馬遜+谷歌,并有所超越。他提到,亞馬遜最重要的貢獻是真正實現了計算的Utility化,而谷歌真正從技術上把計算規模做上去了。阿里云要用谷歌模式的技術來做亞馬遜模式的運營。
當記者質疑阿里云“亞馬遜+谷歌”這種未來模式時,倪浩解釋說:“因為谷歌、亞馬遜是不同的公司,他們做的好的地方也不一樣,阿里云需要做的就是吸收他們兩個的好處。谷歌的優勢在于用一個平臺支撐所有的服務,但是,谷歌對外開放的服務就要差很多。亞馬遜厲害的地方在于對外服務,這是我們要學習亞馬遜的地方,亞馬遜不好的地方,也是他們自己人出來講的,他們自己做系統可能是兩個不同的平臺,這要花很大的精力。我們要學習平臺化策略,然后像亞馬遜一樣對外提供好服務。
技術上的追趕,在了解用戶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貼身化產品和服務,阿里云成就“亞馬遜+谷歌”也許不是沒有可能。讓我們靜待這一天的到來吧。
責任編輯:張玉
來源:
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