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上下求索:黑客之道與商業目標相融合
雪莉負責Facebook的整體運營和商業化,扎克伯格負責創新和研發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今天發表署名約什·康斯汀(JoshConstine)的文章稱,雖然《財富》雜志揭露了Facebook兩大陣營在經營理念上的矛盾,但隨著該公司周三推出的全新廣告策略,內容和廣告將會融為一體,這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也將緩解,從而推動Facebook繼續發展。
二元組織
近期出版的《財富》雜志刊文稱,隨著Facebook的不斷壯大,創新和盈利之間的拉鋸戰可能會沖擊該公司的“黑客之道”(TheHackerWay)。但自從提交IPO招股書以來,Facebook便在醞釀一個計劃。他們不會為了收入而犧牲用戶體驗,反之亦然,而是會將兩者融合。內容正在逐漸變成廣告,而廣告也將逐漸融入侵擾性較低的空白區域和信息流中。
對于一家企業而言,從年少輕狂走向成熟穩健并非易事。不過,倘若計劃得當,Facebook便可以消除技術和廣告之間的隔閡,提升效率,并繼續發揚“黑客之道”。
在《財富》雜志撰稿人米格爾·赫爾夫特(MiguelHelft)和杰西·亨佩爾(JessiHempel)筆下,Facebook是一個二元組織:“一個是扎克伯格的世界,這是一個精英領導的、以編程為導向的組織,他們開發了Facebook網站。另一個則負責賺錢,地位稍遜。這里的等級更加森嚴,由扎克伯格親手挑選的助手領導,她就是雪莉·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不過,一旦Facebook上市,商業陣營的重要性就將提升,而華爾街的關注也將加劇這兩大陣營間與生俱來的緊張關系。這其實都源于IPO前夕的矛盾,Facebook動力強勁,但感覺卻有點脆弱。”
黑客文化
Facebook發家于黑客文化,其主要目的是提升網站的使用樂趣。在創立多年之后,商業化問題才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盡管網站和團隊在不斷壯大,但創始人和早期員工卻紛紛離職,在這樣的背景下,扎克伯格逐漸肩負起越來越多的產品開發責任。在Facebook員工看來,扎克伯格有能力搶在用戶之前挖掘他們的需求。這種崇敬之情讓Facebook工程總監安德魯·博斯沃思(AndrewBosworth)對他贊揚道:“扎克伯格之所以擁有最終決策權,是因為他太杰出了。”
《財富》指出,“扎克教(TheCultofZuck)信徒的虔誠度絲毫不亞于喬布斯教。”
據《財富》雜志報道,更令人驚訝的是,Facebook甚至專門設計了一個工程師訓練營,讓技術人員“像扎克一樣思考”,強迫他們中途改變項目,甚至通宵達旦地工作。但博斯沃思隨后卻撰文指出,這一報道并不完全正確。他糾正了如下問題:
-我從未讓任何人像扎克伯格一樣思考,只是讓他們帶著批判的眼光思考;
-我沒有下命令讓員工通宵工作(hackathon很有趣,但全憑自愿);
-我沒有強迫員工每18個月轉變一次團隊(我們鼓勵hackamonth,但全憑自愿)。
不過,Facebook的工程師信條卻是“迅速行動,勇往直前”。無論是誰想出的創意,只要足夠優秀,就可以實施。就連扎克伯格本人也在招股書附帶的公開信中將“黑客之道”描述為“一種持續改進的方法”。他相信:“我們提供服務不是為了賺錢;我們賺錢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
任人唯親
但從表面來看,這些理想似乎都與桑德伯格掌控的Facebook的“商業陣營”格格不入。在那里,必須賺錢才能資助網站創新,而升官發財的關鍵在于你認識誰,而不是你做了什么。《財富》解釋道:
“對于扎克伯格的COO手下的重要崗位,Facebook員工私下里有一個專用的稱謂:FOSS,也就是桑德伯格的朋友(friendsofSherylSandberg)。這些人中有很多都曾是桑德伯格在哈佛商學院的同學,或是她在美國財政部或谷歌(微博)的同事。一些離開Facebook的中級和高級管理人員都表示,桑德伯格任人唯親,將自己的朋友安插到重要崗位,有時甚至放棄更有能力的其他人選。一旦上任,這些人都會獲得特殊待遇。‘你根本逃不出FOSS的魔掌。’一名Facebook前高級經理說。”
這種對精英領導的扭曲或許是Facebook企業文化面臨的最大威脅,扎克伯格必須尋找應對措施。
融合秘訣
但要把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各自掌控的那一半Facebook整合到一起,卻有一個秘訣:盈利和網站的可用性并非一場零和游戲。Facebook未必要為了展示更多廣告而壓縮其他內容的空間,也不需要在移動界面的頂端發布顯示廣告。它可以將廣告自然地融入到整個網站的內容之中,使得廣告在我們眼前“消失”。
在周三的Facebook營銷大會上,Facebook就公布了這樣一個計劃。他們放棄了傳統的廣告模式,直接將推廣信息整合到品牌官方粉絲頁面發布的內容之中。而且,這些廣告不僅可以在側邊欄單獨顯示,還可以出現在網站和移動界面的Newsfeed信息流中,甚至連登出頁面的廣告也比以往大了很多倍。
騙子不好當:與Newsfeed中的好友信息相比,品牌信息勢必顯得有些庸俗。但如果各大品牌能夠發布一些優美的文字、美麗的圖片和搞笑的視頻,或許就會與好友分享的內容無異。在登出頁面展示廣告時,Facebook直接擴大了展示尺寸,因為這個界面上沒有社交內容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另外,Facebook還發現,帶有真實內容屬性的廣告可以獲得更高的點進率,并贏得用戶的好感。
但這種方法仍然存在風險。我們都希望看到最相關的Newsfeed信息,而人為地增加過多的品牌曝光率,即使只是把好友與品牌的互動方式告知我們,也會降低網站的吸引力。Facebook必須控制Newsfeed中的廣告展示頻率,而且要不遺余力地幫助企業理解哪些信息能夠產生共鳴。
這種將廣告轉變成內容的舉動,可以釋放扎克伯格對于工程和產品團隊的愿景。他們不必再為“這怎么賺錢?”而憂心忡忡——這個問題曾經導致很多科技巨頭裹足不前。他們可以自信而獨立地發揚最初的理念,提升網站的趣味。這一轉變也可以減輕桑德伯格團隊的壓力,他們不必再向側邊欄中強行塞入廣告,或說服企業購買廣告位。
這正是“扎克教”和“桑德伯格的好友”的融合方式。如果能夠成功,“黑客之道”就將保留,而Facebook也不必擔心“保持專注,繼續前行”這句口號針對的究竟是提供內容的產品,還是提供資金的廣告。二者將會融合,Facebook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