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超級計算機只能存在于云計算環境中?
譯文【51CTO 2011年11月29外電頭條】Cluster Compute Eight Extra Large的新公共測試版是Amazon Web Service到目前為止推出的功能***大的云服務。它的發布表明了Amazon Web Service(AWS)打算吸引更多的組織機構使用其高性能計算服務。IDG新聞服務社的報道稱:“AWS面向高性能計算應用的云服務提供了面向其他應用的同樣優點:據亞馬遜聲稱,它消除了購買、配置和運行內部計算集群的成本和復雜性。”這些應用包括:物理模擬、地震分析、藥物開發、基因組分析、飛機設計以及類似的處理器密集型分析等應用等。
云計算的核心優勢在于這個:用戶只要使用自我配置、基于分時的模式,就能夠訪問非常昂貴的計算系統。大多數組織機構買不起超級計算機,于是它們選擇了租賃方案。這跟我還在大學時不得不租用超級計算服務時候的情況沒什么兩樣。當然,一般的大學都買不起克雷(Cray)超級計算機。
問題隨之出現了:如果這些先進的計算服務完全遠離部署在內部的軟硬件模式,會出現什么情況?如果它們改而提供多租戶訪問超級計算服務的功能,把高端的每秒百萬次操作(MIPS)應用隱藏在云應用編程接口(API)后面,又會怎樣?
這種模式也許提供了一種更為實際的方式來提供這些服務,而超級計算機不是唯一可能會出現這種轉變的平臺。其他不大常見的平臺和應用有可能成為適合純云服務模式的對象,比如用于高端分析和地理分析的大型數據庫服務、處理大規模圖像處理的任何平臺,以及具有同樣模式的其他平臺和應用。
我認為,每年只能將這些計算系統賣掉二三十套那些廠商會發現,云計算成了一種新型、盈利能力更強的渠道。也許他們會支持云計算環境上的成千上萬個用戶,這個群體通常買不起超級計算機所需的軟硬件。
此外,我認為,這也許是服務商們將來支持的唯一模式;云計算可能是訪問一些平臺服務的唯一途徑。這對于想在自己的數據中心看到硬件的那些人來說是件憾事,但是也許不是什么壞事。
原文鏈接:http://www.infoworld.com/d/cloud-computing/why-supercomputers-will-live-only-in-the-cloud-17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