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炒3D技術 電影設備和劇本誰更重要?
電影行業的大發展 誰才是主流
在國內,電影行業在近幾年可以說是高速崛起,到電影院去看大片,已經成為很多年輕白領的日常必備娛樂項目。有國內權威統計機構發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影片生產與票房增長、新增銀幕數、市場消化能力皆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平均每天新增4.2塊銀幕;故事片產量達526部,位居世界第三;國內市場票房超過百億元;全年觀影人次約2.84億。

而高速發展的電影行業,一方面是影院的數量增長,并向著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國內影院的數量增長,設備更新也在加快。影院行業的大發展,也引來眾多高端電影放映機生產廠商進入國內市場,數字影院成為投影機行業未來發展的一片藍海。
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例如當今市場火爆的3D技術、以及IMAX 3D技術,剛剛推出的4D、5D等概念化技術,無不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電影劇本創意方面的匱乏,電影中只有絢麗的場景、激情打斗的場面,卻很難找到富有深刻內涵、耐心尋味的情節。
對于一個普通的電影愛好者來說,到底是電影技術的創新更能吸引眼球,還是創新的劇本更能打動我呢?#p#
3D技術的市場普及 偽技術頻現
在2009年末,一部電影《阿凡達》的上映,將3D電影推上了高速發展的列車,尤其是IMAX 3D版本的電影,在上映不久就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狀況,并且一直持續到上映結束。《阿凡達》電影的熱映,帶動了整個3D產品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眾多3D電影的海量上市,以及國內3D電影銀幕的快速增長。

3D影院看電影
與此同時,大量以3D為噱頭做宣傳的電影也是魚龍混雜,真3D與偽3D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包括一些老電影,為了吸引觀眾眼球,制作了偽3D的片源。而一些炒作火爆的電影,則采用了部分3D效果,甚至是后期處理的偽3D,讓很多觀眾大呼受騙上當。
3D技術,說白了就是立體視覺畫面。人眼在看一個物體的時候,兩眼之間有大約6厘米左右的視距,兩眼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個物體,實現了畫面的景深,這就是3D技術。在拍攝電影的時候,通過兩個角度的攝像機,或者雙攝像頭同時拍攝,完成的電影通過偏振鏡片或者快門式眼鏡,分別傳入兩眼中,就顯示了與人眼看真實物體近似的立體畫面。
觀看3D電影
這種電影的制作成本要遠遠高于普通的2D電影,因此電影制造商就采用了一種簡單的方式,將用單機拍攝出的電影,通過后期處理分成兩個角度的畫面,雖然我們看著也有一些立體的感覺,但與真實的3D電影在效果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偽3D電影。從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偽3D電影的制作成本低,但效果要差很多。
為了更加簡單的普及3D技術,讓人們可以看到更多的3D片源,很多IT廠商也推出了2D轉3D設備,只要播放2D片源,設備就可以輕松轉成偽3D電影畫面,其質量可想而知。
但不可否認,這股3D風吹得過于猛烈,就算是偽3D也不能動搖電影愛好者對于3D電影的追求,3D技術依舊在市場上快速前行。#p#
5D技術出現 片源成本極高
對于商家來說,已經宣傳了2年的3D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對于電影宣傳的熱炒,新的技術也是接踵而至,4D、5D等概念層出不窮,大家都希望通過新技術來搶占觀眾的眼球。我們也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4D和5D技術。

4D電影實現原理
3D技術是通過人眼的視覺差距,讓畫面出現立體感覺。而與3D技術相比,4D更是將人的觸覺也加入到電影中來。包括震動、墜落、吹風、噴水、撓癢等觸覺引入3D影院,讓觀眾在觀看電影畫面、傾聽電影聲音的同時,還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內容,以更好的融入到電影的情節當中。
5D電影則是在4D動感電影的背景和效果上,讓觀眾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及動感五個方面來達到 身臨其境的效果。比如當觀眾在看立體電影時,順著影視內容的變化可實時感受到風暴、雷電、下雨、撞擊、噴灑水霧等身邊所發生與立體影像對應的事件,座椅也會隨之搖晃擺動。

5D影院概念圖
與新技術研發如此之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電影片源的制作上,卻是非常緩慢,主要原因還是普及率不高,制作成本卻非常高昂。據悉,一部長度為七到八分鐘的5D電影造價達200萬元,制作成本是同長度3D影片的6倍,目前這類電影只有6部。
比較著名的5D片源要數《非常獅虎獸》,這是一部時長約20分鐘的虛擬5D影片,在3D影片的基礎上增加了噴水、泡泡、煙霧、頻閃、par燈等第四維效果,還增加了觀眾與影片角色“互動交流”即第五維元素,最終達到5D影片效果。
可以說,新技術、新概念的出現,讓電影愛好者非常期待,但片源卻成為發展的主要問題,高昂的制作成本,應對的是小眾的電影市場,讓很多電影投資商望而卻步。#p#
重視商業炒作 編劇行業的悲劇
編劇,一直作為電影行業的幕后英雄,電影出了名,演員和導演都是獲得最直接的名聲,但我們卻很少見到出名的編劇,在國內我們知道也僅是寧財神這樣的著名編劇,大多數的電影編劇都在電影風光的背后默默奉獻。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關的娛樂媒體報道,國內的一二線編劇收入差距很大,除了很少的一部分著名編劇外,大部分的編劇都的收入僅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相比于國外對于知識產權方面的嚴格保護,國內對于版權方面的保護做得不到位,這也讓編劇行業在國內難有大的發展。
這也造成在國內很難找到好的劇本,導演也無法拍出優秀的電影作品。尤其是一些電影大片,注重導演和演員的名氣,注重電影的宣傳,但對于電影本身的故事情節、構思,卻難有精彩之處。尤其是某國內著名導演,被譽為“油畫大師”,空洞的電影情節,僅靠畫面的色彩和先進的制作,就可以在國際電影節中屢獲大獎。但對于國內的觀眾來說,觀看這樣的電影味如嚼蠟,僅靠名氣無法走得長遠。
商業化的電影,不注重故事的情節,反而對于電影的宣傳做得更加出神入化,從海選演員、到拍攝后期電影明星的緋聞制造不一而足。電影的炒作反而比電影本身更加吸引消費者。這就造成,國內電影在2010年的集體大衰退,多部國內著名導演的力作,都悄無聲息的絕跡了。#p#
技術重要還是劇本重要?
本來,高科技應用于電影,是想讓電影的可看性更高。而好的電影劇本,也是為了讓電影更加吸引人。兩者之間本來不是一個對立的關系,共同的發展,可以帶來更多好看的電影。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電影新技術的發展的確飛速,從拍攝到后期的制作,再到電影院的產品升級,都讓人們可以更好的觀看電影。但在電影劇本方面,我們卻很難看到有大的發展。

3D電影依舊火爆
在消費者方面,觀看電影更看重技術和精彩的畫面,還是注重耐心尋味的劇情,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些人,喜歡《變形金剛》類型的電影,在劇情方面較為簡單,但精彩的打斗場面以及虛構的科幻人物,都讓這類電影愛好者著迷;另一部分人,更喜歡像《鋼的琴》一類的文藝片,在宣傳方面很少,但故事中很多情節值得人深思,就像經過了一場精神的洗禮。
究竟哪方面更為重要,可能真不是所有人有同樣的看法,但電影技術與劇本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都快速的發展,才能為觀眾提供更加好看的電影。
寫在***:以筆者的觀點,電影的劇本就相當于人的靈魂,而技術更像是人的外表,人不僅要外表美麗,內心的美麗顯得更為重要,而對于電影來說,好的劇本才能讓長期的吸引觀眾,配合先進的電影技術,是電影行業技術發展的驅動力。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