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譜寫信息化田園詩(圖)
云計算概念近幾年急劇升溫,不同行業也出現特定的名稱,如“電信云”、“金融云”、“媒體云”、“電力云”等等,行業應用已經成為云計算落地的主要方式。對于這個新潮的IT詞匯,很多人可能不會將其與農村聯想起來。但實際上,這種按需所取的服務模式能夠提供易擴展、成本低的計算資源,而這恰恰能夠滿足農民、涉農企業和政府部門對信息資源的要求,中國龐大的農村信息化市場已成為云計算的沃土。
“農信云”落地
目前云計算已經在中國農村播下了種子,云計算落地成為現實。
記者了解到,由農業部信息中心與華夏神農等合作研究的“農信云” 基于云模式的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正在推廣應用。該平臺提出了省市集中建設多信道平臺、市縣虛擬服務門戶的云計算服務框架,提高了省域服務熱線、農技短信、農業網站、農業信息等資源的建設速度和服務效率,降低了建設和維護成本。
此外,通過應用云計算技術山東省建立了“金農工程”一期省級信息平臺系統。其核心在于建設一個農業綜合管理和信息服務平臺,將承載農業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這三大系統,是農業信息數據管理和提供數據服務的“中樞神經”。農民只要注冊成為使用者,便可通過平臺得到種植專家的指導,高效地辦理產品檢驗合格證明等手續。
當然,在云計算受益者中,農民是一方面,廣大的涉農企業是另一方面。這些涉農企業大部分規模不大,屬于中小型企業。而中小型企業恰恰對價格便宜、獲取方便的計算資源擁有很大的需求。專注于中小企業市場、在中國的客戶數已經達到100萬家的暢捷通軟件有限公司總裁兼CEO曾志勇日前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云計算產生的力量能夠讓中國的中小企業更便宜、更方便、更快速地享受到信息技術提供的服務。”
電信運營商青睞有加
云計算已帶動電信運營商業務向差異化、行業化發展。
5月6日,中國聯通青島云計算中心項目落戶青島市嶗山區。項目全部完成后,可以容納近4000個標準機柜,整體投資約5億元,是山東省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項目。近幾年,云計算在中國急劇升溫,電信運營商更是對其“青睞有加”。
云計算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作為IT基礎設施的需求大戶,電信運營商能通過云計算進行有效“瘦身”,提高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率。例如,中國移動致力于將12582打造成為“最權威、最豐富、最便捷”的三農信息中心。繼今年年初實現7×24小時全國人工服務后,中國移動12582呼叫中心近日順利完成坐席場地搬遷和新系統割接上線。新版12582呼叫中心基于云計算,改變了傳統的坐席PC終端配置,提高了系統部署的靈活性。
另一方面,在信息通信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電信運營商迫切期望避免“管道化”,并通過更加靈活的業務模式,快速、精準地向市場推出極具差異化的信息產品,從而取得市場主導權,而云計算能為這種靈活的業務模式提供支撐。
目前,云計算已經帶動了電信運營商業務差異化、行業化發展,農村醫療信息化就是一例。中國電信集團政企客戶事業部總工程師萬軍表示,在醫院信息化應用方面,電子病例、電子健康檔案將不斷發展普及,但縣級以下醫院、農村衛生所在技術、資金方面都有所短缺,因此利用云計算搭建區域醫療信息平臺成為“破題”的工具,相關單位只需購買PC、裝上寬帶就能享受醫療信息化的各種應用。
需優化網絡保障安全
云計算規模應用還需優化網絡突破安全瓶頸。
“我們了解到中國電信運營商對云計算技術有很大的需求,我們正在和他們積極接觸。”博科公司大中華區技術總監黃藍 王勺告訴記者。
他表示,電信運營商通過改造龐大的數據中心使自身成為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必須要突破網絡瓶頸:私有云網絡扁平化非常重要,對速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混合云“開放”更重要,必須簡化資源供應,服務必須按需可得;公共云需要更智能的網絡來管理不可預知的流量,網絡必須滿足空前的可擴展性需求,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當然,除了網絡轉型,安全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并形成了可觀的云安全產業。“企業利用云環境面臨的首要信息安全挑戰,是使云可控和可見。”EMC信息安全事業部RSA董事會執行主席亞瑟·科維洛表示。他認為,云計算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安全性,即在可控、可管理的系統中,通過可信的基礎架構,將恰當的信息提供給恰當的人。
云計算是“舶來品”,云安全市場也一直被國外安全企業所主導。不過,最近記者注意到,國內企業所有突破。華勝天成公司就推出了其自主知識產權的云安全產品 “云泰”V1.0,在國內率先提出了身份云服務、認證云服務、訪問控制云服務、安全賬號管理云服務、安全訪問審計云服務等應用級、訪問控制安全的云服務。一方面為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提供安全訪問控制服務,在客戶訪問云服務中心資源時,進行身份確認、授權控制、訪問控制及操控行為審計,確保所有的訪問者的訪問行為受控;另一方面,也可以單獨構成應用級安全的云計算服務中心。
記者點評——“農信云”需盤活產業鏈
中國有9億農民,這讓農村信息化市場變得“秀色可餐”。應用云計算技術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未來是美好的,前景是可觀的。但是目前毋庸置疑,“農信云”仍然處于摸索階段、起步階段。盡管網絡有待優化、安全有待保障,但是記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商業模式的搭建。只有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才能調動產業鏈各方積極性,才能自我造血輸血,為“農信云”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從而不使“農信云”淪為戛然而止的樣板工程。
如何找到成功的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面對目前并沒有大規模應用,沒有完全實現贏利的“農信云”,盤活產業鏈成為關鍵的一步。那么誰來盤活?記者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引導,通過設立云計算發展專項,投入資金,搭建協作平臺,在有條件有需求的農村地區先行先試,以點帶面,從而逐漸達到“星火燎原”的目的。
對于產業鏈其他方,除了電信運營商、設備提供商等基礎設施提供方,中國的軟件企業也應該看到市場價值所在,畢竟一旦基礎設施搭建成熟后,信息服務才是制勝的王道,滿足農民需求的、貼近農村市場的信息服務才是“農信云”的主角,例如涉及合作醫療服務、農業生產資訊服務、土地管理、土地流轉、農機具設備管理、種子管理、生產資料管理、人口管理等等軟件應用與服務。這就要求中國軟件企業以研發為訴求,調整銷售模式。農民的追求是更方便、更便宜、更實惠,因此軟件產品要更加實用方便,性價比更高。在研發訴求上盡量朝“一鍵通”或“實用化”發展。在銷售模式上,可以適當地采用SaaS模式與當地開發商進行合作。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