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概不了面 玩家角逐“全面云”眾生相
原創【2011年4月20日51CTO外電頭條】曠日持久的 “公共云”與“私有云”之爭和“IaaS”與“PaaS”之爭已經走了味,讓人覺得很可笑。這些爭論在過去的一周變得相當激烈,只有在VMware宣布推出CloudFoundry開源PaaS解決方案期間,才沉寂了一陣子。VMware顯然無視這些爭論,只想一心實現“全面云”(whole cloud)。
上述服務模式或交付模式沒有哪個滿足得了各種需求。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套成熟的云基礎設施將包括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有時使用內部部署型環境來交付,而有時使用外部環境來交付;有時使用專門的物理基礎設施,而有時使用公用基礎設施。
但今天我不想就這個話題進行一番爭論;我只想看看VMware的這一宣布對于“全面云”這個新領域有什么影響——如果你與我一樣,也認為全面云對企業IT來說將很重要。
玩家眾生象
全面云方案需要一項總體戰略,涵蓋云計算的方方面面,并結合橫跨私有云和公共云以及IaaS和PaaS的實際產品/組件,其愿景是把SaaS集成起來(不過你可能不會提供只有一家企業使用的各種SaaS解決方案)。這樣一來,真正符合全面云這個標準的公司為數不多。
角逐全面云領域的主要玩家包括:
•CA
•思杰
•微軟
•紅帽
•VMware
CA
CA成立了一支領導團隊,顯然很重視云計算,而且策劃了多起成功的收購案;但是后來什么動靜都沒發生。CA擁有全面云的許多組件,而且明顯渴望拿出一種全面云方案,但是迄今為止還是缺乏執行力。我敢斷言,缺乏執行力與傳統企業銷售模式在云計算領域遇到的一大挑戰有關:傳統銷售模式行不通。傳統模式是從每筆銷售所得的大筆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為傭金,以獎勵銷售人員,但在云計算領域不管用。我預計,借助到目前為止所學到的經驗,CA會開始有更好的執行力。
思杰
少數幾家公司天生就很適合采用全面云方案,思杰正是其中之一。該公司還擁有許多德高望重的重要人物,能夠開發和執行云計算戰略。想憑借全面云方案脫穎而出,思杰就要亮明自己有連貫完整的云計算愿景,并表明其產品組合如何支持這個愿景的實現。
微軟
與思杰一樣,微軟也天生很適合采用全面云方案。實際上,微軟可能是世界上在全面云方面最適合的公司。因為它擁有云計算的四大支持:PaaS、操作系統、虛擬機管理程序和管理技術。此外,微軟擁有許多大受歡迎的商務軟件包,它們正轉變成云服務。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微軟居然需要跨這些組件更好地集成的愿景和意愿,那樣用微軟技術構建的云計算企業才不會讓人覺得就像是用一批不同提供商的技術構建而成的。
紅帽
紅帽已經擁有云計算這塊版圖的幾個拼塊,而且一直在不遺余力地獲得其他拼塊。問題在于,其實誰也不知道紅帽在這方面到底有什么作為。在一些情況下,比如紅帽的Delta Cloud,世人基本上忽視了紅帽的作為。也許紅帽有某項出色的云戰略,想讓世人大吃一驚;也許紅帽仍在為搞清楚該戰略而努力。不過,想要證明自己有一種有效的全面云方案,紅帽就要讓市場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VMware
起初,VMware不是天生很適合成為云領域的贏家。該公司擁有的是虛擬化技術,這項技術最終注定會成為一種大眾化技術。VMware一直在竭力重新定位虛擬化技術,將它作為云計算的基礎,還在添加諸多組件,以支撐更廣泛的框架。增加了CloudFoundry后,VMware現在已攤了牌,表明它在如何處理許多之前收購的云計算公司,并且表明如何切合更廣泛的全面云愿景。現在對該公司來說問題是,在開放環境下,它到底能不能成功運營。
亞馬遜、谷歌、Rackspace、Terremark及其他云計算領導廠商如何呢?
雖然它們都是云計算領域的領導廠商,但都缺少全面云方案。亞馬遜和谷歌對于任何與內部云有關的項目嗤之以鼻。傳統的主機托管提供商牢牢扎根于IaaS(大抵如此)。這不是壞事;只是意味著,它們的戰略與全面云方案不相一致。
那么,思科、戴爾、IBM、惠普、EMC及其他廠商如何呢?
這些公司及其他許多廠商是后備角色,很可能涉足全面云領域,但它們不是過于依賴合作伙伴,缺少關鍵的解決方案,就是基本上干的只是些“云粉飾”(cloud washing,指廠商標榜自家產品是云產品的行為),而不是致力于名副其實的云計算。
那么甲骨文呢?
太可笑了,別提它為好。
原文名:The Whole Cloud 作者:George Reese
【本文乃51CTO精選譯文,轉載請標明出處!】
【編輯推薦】
- 使用Microsoft Azure 讓云遷移變得簡便的5種方法
- VMware的混合云遷移工具:vCloud Connector
- 企業CRM等業務系統遷移到 "云"中的***實現
- 云計算該“遷移”還是“自建”?
- 云遷移全攻略:哪些應用適合遷移
- 云遷移≠云轉型 先遷移還是先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