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從天上到人間
炙手可熱的云計算,何時不再高高漂浮于天空,而是化成陣陣春雨,一解對無限計算資源充滿向往的地球上人們的心頭之渴,似乎是個待解的謎題。
“云計算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 在最近一兩年的時間里,云計算被追捧到高得不能再高的地位。戴爾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部門云軟件解決方案總監John Igoe在最近一次關于戴爾邁向云計算之旅的演講中這樣開玩笑說:“有人認為云計算無所不能,甚至能夠解決全球的饑餓問題!”
的確,從IBM到微軟,從思科到戴爾,從惠普到EMC,幾乎所有IT業內主流廠商都把自己的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定位在云計算。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最近公開表示,在過去五年中,微軟已經逐漸把資源傾斜到云計算,使得現在有40-50%研發投入是在云計算。“而在將來五年中,我們會把全球80%的資源都放到云計算。微軟全球差不多10萬人,其中有5萬人在做研發,也就是說這5萬人里面的4萬人會從事云計算方面的研究、開發??梢哉f微軟未來的發展全部押注在云計算上面。”
與此同時,圍繞云計算展開的報道、論壇、峰會鋪天蓋地而來,“言必稱云計算”成為業界一時的風尚。
但美麗飄渺的“云”究竟離我們有多遠?何時能夠下凡到你我身邊?這仍然是一個待解之題。
云計算落地元年
“一年前,我們開云計算大會,當時講的最多的是什么叫云計算。經過一年的發展,云計算從朦朧、萌芽走向了清晰和主流。” 張亞勤的看法道出了業內很多人的感受。不僅云計算的概念走向清晰,隨著云計算應用的逐漸增多,2010年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中國云計算落地的元年。
據北京科技大學(簡稱北科大)網絡中心主任楊揚教授介紹,北科大和Platform公司合作建立了北京科技大學云計算實驗室,把現有的虛擬機和物理機整合在資源池上,上面用資源分配引擎實現調度。楊揚說,云計算平臺主要在3個地方:學校的網絡中心,實驗室和卡務中心,一共十來個節點。一些第三方業務系統軟件,如CRM、OA軟件,以及一些工具云軟件如Maya、Photoshop、C++、Java都在上面跑。“通過一個上網本或瀏覽器上去之后,所有東西跟在本地上是一樣的。另外,對于大型計算,根據訪問權限還可以定制計算資源。”楊揚說,他們設計了帳單和計費系統,開發了以實時網絡和運營計費,還有第三方類似支付寶的系統。“北科大校園云從IaaS、PaaS、SaaS層都在做落地,并已開始使用,下一步準備和Platform聯手合作,進入電信、移動領域。”
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簡稱曙光)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已經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幫助政府及企業建立了諸多云計算中心。并且他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國內高端市場,企業級用戶逐步開始嘗試構建自己的云計算基礎設施,也就是 “私有云”。方式是對企業內部的IT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對于這部分高端企業級用戶來說,接受云計算基本上就是接受一種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
而據北京市計算中心主任曾宇介紹,在去年10月,北京市計算中心建成每秒浮點運算能力達到20萬億次的工業云計算平臺,并將于今年完成100萬億次二期平臺建設。該平臺基于Xen、KVM虛擬化技術及LSF和ISF云計算中間件實現全局資源監控管理、全局資源調度和動態應用部署,提供服務化的Ansys、Fluent、Abaqus、BLAST、Gromacs等20余種工業計算等應用軟件,能夠為工業用戶提供SaaS、IaaS等多種服務模式。“到今年底我們會有100家用戶,預計明年用戶將達到500家。”
今年5月21日,中國移動公布了在開源軟件基礎上開發的云計算系統——大云平臺(BC1.0)。據中國移動稱,已經建成1000臺服務器、5000個CPU Core、3000TB存儲規模的“大云”試驗室,實現了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海量數據倉庫、分布式計算框架、集群管理、 云存儲系統、彈性計算系統、并行數據挖掘工具等關鍵功能。大云的一些技術和應用,據說也正在中國移動內部的上海、江蘇、天津、四川等分公司進行落地試點。
而據在網格和云計算領域耕耘多年的Platform軟件公司中國銷售總經理張福波透露,航空航天、上海超算,國家氣象局等政府單位早已開始使用內部云架構。
顯然,2010年之所以許多業內人士稱為云計算落地元年,原因在于,更多的企業和單位都開始試用或使用云計算,云計算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IDC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服務器虛擬化滲透率達7~8%。在這些虛擬化用戶中,20%左右正在做虛擬化測試,50%左右在做虛擬機遷移,只有大約5%的用戶確實實現了云計算。“大約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現在正在實施虛擬化的用戶會逐步轉型到私有云計算的模式。目前沒有做虛擬化的用戶也會逐漸開始對基礎架構實施虛擬化” IDC中國企業級系統與軟件研究部研究經理周震剛表示。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