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IIT看中國IT教育革新
金融危機來襲,大學生就業遭遇30年來最冷寒冬。昔日天之驕子的光環早已不在,畢業即失業也絕非危言聳聽。加之逐年擴招讓大學校園人滿為患、師資不足讓教學質量急劇滑坡、不期而遇的經濟危機讓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如履薄冰,新的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
作為全球領先的IT人才培養公司和亞洲最大的IT教育培訓機構的NIIT,為培養企業急需的高素質軟件應用與設計人才,彌補院校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鴻溝努力耕耘,并且以遙遙領先于職業教育行業的高就業率為社會的穩定和中國IT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國60年華誕之際,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行業教育協作委員會、中國教育品牌網、國際教育在線等40余家主流媒體機構共同授予NIIT “建國60年中國教育培訓十大品牌”、“建國60年中國教育培訓十大就業品牌”等五大媒體獎項,以表彰NIIT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經濟危機與用人危機的寒風瑟瑟下,NIIT榮獲“中國十大就業品牌”的含金量就顯得倍加引人關注。
課程由企業和學生決定
2009年6至9月這三個月中,對于陳曉、晏聰等1900多名NIIT的學員來說,是他們人生中最值得記憶的歲月。通過在NIIT的學習,以及企業嚴格的層層選拔,他們在“職場角逐戰”中成為了優勝者。在未來的歲月,這1900多名學子將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大連等城市中以工程師的身份進入微軟、惠普、IBM、英特爾、聯想、華為等世界知名企業中,并終將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跨步前進。那么什么才是NIIT學員在就業寒冬中依然成為企業搶手員工的緣由呢?被授予“建國60年推動中國教育培訓發展功勛人物”大獎的NIIT中國區總裁浦凱旋先生,在接受頒獎之際道出了NIIT之所以成為企業與學校之間“高架橋”的原因。
同行業中,或者說是大部分的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仍然擺脫不了編寫教材老師的主觀臆斷。而NIIT在28年前成立的時候,就確定了課程設置和內容的決策方是由企業和學生決定。也正是這種核心驅動力保證了在過去12年在中國進行了8次的課程更新,保證了課程的內容是學生最需要掌握的,企業中最需要為業務加進來的新技術。NIIT的課程強調著“教什么并不是很重要”,學生只要能夠保證找到工作才是重要的思路,這也是NIIT與其他職業教育的本質區別之一。NIIT在擁有著一支700人的教學研發團隊,專注于課程技術研發,計算機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前沿技術的跟蹤和評估,技術發展趨勢分析。課程的修改與企業的回饋同步進行。NIIT的課程設計者們并非全職,他們還兼職負責其他的項目。“同時每天還在接客戶的項目、和客戶交流,這有利于設計者的知識增長,負責與授課教師的知識傳導。” 浦凱旋先生說。這就像一條學習的生態鏈,讓企業為學生提出需求,然后利用NIIT的課程去了解更多的開發工具的使用思路,推薦給企業的人才恰恰是企業此時最需要的,這樣的鏈條貫穿了人才供求關系的每個環節,因此企業和學生都得到了最大的競爭力。
IT職業教育也需因材施教
作為一家非“中國式”的IT培訓機構,如何把握住中國學生的學習方式、中國企業的用人之道呢?NIIT認為,只有充分分析國內學生在大學期間養成 “推著學”的方式才能區分與國外學生的區別,才能在課程上實現“引著學”的教學方式。經過十余年的研究與實踐,NIIT利用心理和行為研究完成了課程本土化進程。就以“理工新銳”來說,這是NIIT針對中國推出的全新IT教學改革項目,該項目實施以來,共為中國培養了超過10多萬名IT應用人才,今天這些學生已經成為中國IT行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理工新銳”課程著力解決傳統IT教育學用脫離、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并創造性地通過“理工類學生的原有知識+企業項目實訓”的手法,著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使他們畢業后能迅速進入用人單位一線,為用人單位創造價值。
針對中國學生中一些不愿意與外界交換想法和信息的特點,NIIT的授課與就業部門的指導老師經常會讓學生模擬面試過程,讓課程的內容變得馬上就能用,這都為學生面試成功起到了驚人的效果。以上這些都消除了新畢業生思維禁閉的大門,將自己早早就置身于企業的邊界之內,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就業”這一最終目標的實現。通過與企業達成的共識,NIIT如今已經將自己塑造成一個IT人員就業解答的知識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沉淀和總結問題,同時將這個知識庫同步中國地區各個分支培訓中心,讓不同地區的學生都能夠很快地繞過錯誤,預先了解正確的面試應對方案。
NIIT未來發展和對教學方式教學環境的改變都將圍繞學生為中心模式進行,使學生更加關注課程的掌握,這都突出學生主體在NIIT教育培訓理念中的核心地位。更多的觀察表明,NIIT將一直以來滲透到血液中的課程質量因素復制到外部的就業面試中。他們復制了學習的方法、知識沉淀以及共享的方式,并且把外部就業和內部學習融合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