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互聯網之父稱中國發第一封郵件耗4年時間
“德國互聯網之父”維納•措恩 |
據9月14日消息,“德國互聯網之父”維納?措恩在“首屆中國網民文化節慶典”上談及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稱中國發出第一封郵件耗費了4年時間。
維納在中國互聯網創立初期曾做出巨大貢獻,他曾幫助中國成功發送了“跨越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并在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注冊.CN國際域名等歷史事件中提供了無私的援助,被中國網民親切地稱為“互聯網時代的白求恩”。
維納談及中國為何花費四年時間才發出這封郵件時表示,當時中國互聯網先行者們先花費一年時間來學習如何將德國作為中轉站。第二年解決的了再用三年時間克服中國互聯網連接面臨的障礙。
據悉,10多年前電話業務是極其昂貴的,大概每一個呼叫花費10美元。中國面臨著如何措錢購置所需的計算機和通訊器材等問題。
維納稱最關鍵的時刻應該是1987年9月13日凌晨2點半,這也是德國科學家按照預定的時間離開北京的前一刻,德國科學家發現從北京到德國的連接失敗,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放棄正在所設的項目回到德國,幸運的最后時刻的問題被幸運的解決。(文/樂天)
以下是“德國互聯網之父”維納?措恩演講實錄:
Werner Zorn:22年前為期四年的項目讓我們今天再次走到一起,在這里我用十分鐘時間給大家講述一下,這其中還包括參與的時間,我前思后想準備這樣說。
為什么花了四年時間才從中國發出了這么一封具有歷史意義的郵件。第二,我們當時面臨的最大阻力和障礙是什么,第三,最高興的時刻是什么時候,第四個問題最關鍵的時刻是什么時候,第五個問題,目前還不清楚的一些事實是什么,第六個問題,長期來看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最重要長期的工作是什么。
我說一下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花了四年時間才發出這封郵件,當時我在北京參加一個IT大會,當時我做了一個演講,演講主要是講計算機網絡的,當時我講出這個概念,大家說要把這個概念實施出來,但是要首先花費一年時間來學習如何建立德國作為中轉站。第二年解決的了再用三年時間克服我們面臨的障礙。
當時我們面臨的主要阻力困難包括哪些。第一,我們要建立到中國可靠的,并且便宜的數據傳輸服務,大家要了解當時的背景,在當時電話業務是極其昂貴的,大概每一個呼叫平均花費10美金。
第二個障礙,在中國的系統平臺上實施CSNET業務,這是基于美國的產品。第三,如何雙方來籌措錢購置所需的計算機和通訊器材,其中包括運營成本。
現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最高興的時刻,最高興的時刻是1986年5月27日時發現,在中國和意大利之間居然有未人所知的X25的業務所在,這意味著我們只需要花3個月的時間把連接從意大利延伸到德國,在1986年8月28日的時候我們設立了比較便宜的遠程業務,王教授就可以通過連接了。
第四個問題,最關鍵的時刻,我想最關鍵的時刻應該是1987年9月13日凌晨2點半,這也是我們按照預定的時間離開北京的前一刻,我們發現從北京到德國的連接失敗,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放棄我們現在正在所設的項目,回到德國。關于最后時刻的問題被幸運的解決,大家可以登陸我們的網站,參照我們詳細的資料,這資料有德文、英文、中文的。
第五個問題,目前還不清楚的一些事實,就是大家還有誤解的方面,對于這一封郵件從北京發出去9月20日,現在官方答案,郵件是9月14日打出來存起來,9月20日也是我們解決了剛才我提到的第四個障礙后發出去的。
根據中方資料來源,大家標注這封有意義的郵件從北京發往德國,我要陳清,不僅僅發給德國的這個城市,而是我們以抄送的名義發給世界很多地方,收到郵件的人也立刻回復郵件給我們表示祝賀,而我們只是在收件人這一欄發給了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想在我們家鄉的郵件里存一封這樣有意義的郵件。
現在回答第六個問題,從長期來看,最大的收獲,我想不止止是我們這個項目,而是同時其他的網絡活動,造成最大影響的是1987年11月7日,我們獲得當時連接中國的許可,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許可,沒有他們的許可,把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連接起來不會成為現實。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登陸我們的網站,在會議期間嘉賓討論中間也會涉及到這個話題。
再次感謝大家今天的出席,謝謝大家聽我的致辭,也感謝當時給我巨大幫助的各位同事,謝謝!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