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陰暗的一面
除非你像我的一位朋友那樣,整個夏天都住在洞穴里(那是在芬蘭,而我的朋友是一位藝術天才),否則你一定會聽到關于云計算的喧囂。
和很多處于生命周期中“炒作期”的技術一樣,云計算并沒有什么錯——它的確是救治基礎架構擁有成本昂貴、業務敏捷性缺失和開支過度的良藥。能夠按需購買計算周期(computing cycles)和存儲空間,這在什么時候對于企業都是有吸引力的——這也是此類技術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能夠不斷激發企業興趣的原因所在。雖然我咨詢過的企業中只有20%正在考慮云計算,但是很多企業對于探討云計算的好處都十分感興趣(在只擁有一個數據中心的企業中,有63%的企業說他們對探討云計算的好處很感興趣)。
然而對網絡經理們來說,云計算卻隱藏著一個風險:即網絡依賴性。網絡基礎設施要想進入計算云,成本和質量是兩大關鍵問題。
我們先說成本。在用戶之間遷移數據和計算周期,意味著在用戶之間以及用戶與數據之間需要增加帶寬。這雖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大多數云計算方案都需要在現有的數據中心帶寬之外再額外增加帶寬。這意味著網絡經理們如果不增加預算就無法增加云計算所需的帶寬(即便他們已經規劃了要為數據中心進行容量升級也無濟于事)。話句話說,要部署云計算,就得在已經制定好的預算基礎上再增加網絡升級的成本。
解決的辦法也是顯而易見的:網絡經理們必須熟悉云計算規劃的制訂,并確保在制定容量規劃時留出富裕。
還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很多云服務產品都得依靠互聯網的帶寬,而很多企業恰恰在增加互聯網的接入帶寬上沒有預算。這就帶來了第二個問題:網絡的質量。總體而言,互聯網服務的質量需要不斷提高,大多數用戶想當然地以為互聯網自己就會不斷改進。但是當應用越來越多媒體化、越來越依賴帶寬時,用戶們的這種想當然就會出現問題。用戶們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候會越來越鮮明地體驗到“網絡的間歇性”,所以遠程工作人員就會期待應用性能的提升。這個時候,商業互聯網服務,即QoS將會成為關鍵。
這也是很多主要的運營商(包括AT&T、BT和Verizon)之所以要提供與MPLS網絡服務捆綁的云計算的原因所在。網絡經理們在考慮部署遠程辦公優化產品時需要考慮使用MPLS服務。
簡言之,云計算對于企業的計算周期來講或許是一種理想的方式,但他們對于網絡可能受到的影響必須有所準備。
至于我的那位住在山洞里的藝術家朋友,我聽說他正在用LED做著一些非常酷的玩意兒。這或許就是后現代派穴居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