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化SOA給數據中心流量暴增帶來危機
SOA、虛擬化甚至刀片服務器是目前數據中心最熱門的技術方向。SOA解決了業務靈活性問題,虛擬化改變了基礎架構,在提高計算密度的同時提高了服務器部署的靈活性和可靠性,而刀片服務器的普遍使用將帶來能耗以及數據中心空間的巨大改變。
但是這些技術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改變了數據中心的網絡流量。高密度的計算和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內部流量使服務等級保障成為一個巨大的難點。
以微軟的數據中心虛擬化為例,按照微軟中國公開的資料,其虛擬化的整合比例達到了10:1,也就是虛擬化后服務器數量減少了90%。這意味著虛擬化過后,微軟的數據中心每臺服務器要對應以前10臺服務器的數據流量。
SOA和虛擬化交織在一起使數據中心的流量壓力變得更加復雜。不管是誰家的SOA方案,企業服務總線的采用就是必然。簡單的說,以前一種前臺應用對應一臺后端服務器的模式將被打破。在SOA架構下,用戶一個簡單的網頁可能要請求更多的服務器才能完成,這必然導致大量的服務器間也就是數據中心內部的流量。在這種模式下,客戶服務品質并不僅僅決定于用戶直接鏈接的服務器,更多的決定于應用服務器間的響應時間,任何一個服務器響應時間的惡化都將降低整個服務品質。這就是數據中心必須要面臨的挑戰。
面對這種挑戰,傳統的三層及以下網絡設備就無能為力了。因為這些網絡設備能夠保障帶寬、流量控制,但是顯然無法判定應用性質,甚至無法清晰的展示虛擬化環境下的基礎架構邏輯,端到端的品質保障自然就成為空談。
數據中心面臨的新挑戰需要一種能夠識別應用,與基礎架構的其他管理工具能夠互動的方案。這種情況下,業務智能數據中心的解決方案就應運而生。
Radware業務智能ADC的解決方案就是其中之一。Radware業務智能解決方案不需要企業在構建數據中心時候改變現有的架構,Radware可以平滑運用到智能數據中心(ADC)建設當中。
比如這樣一個例子:
假定客戶ERP在一天中的需求是這樣分布,在下午3點,其峰值的應用需要5臺服務器而非峰值情況下只需要一臺服務器;CRM的應用在上午9點是峰值,有 4臺服務器為它工作,而其他時間也僅需要一臺服務器。傳統的解決方案是給客戶總共用9臺計算機來提供服務,是按照系統最高峰的需要來配備,也就是ERP5 臺服務器和CRM4臺服務器。但是仔細分析,在任何一個階段,如果計算機系統足夠聰明的話只需要6臺設備可以滿足用戶高峰時期的需求,這樣用戶可以省下很多電費和購買設備等等額外的費用。
Radwared的解決方案是能夠智能調配資源,比如CRM、ERP各一臺永久的服務器,而其他四臺服務器動態分配。下午3點鐘針對ERP高峰時段需要5臺處理需要,僅需要從動態服務器中調配4臺來滿足用戶的需要。而在早晨 CRM需要4臺服務器,則從動態服務器中調配3臺為CRM服務器。
Radware能夠實現這樣的動態應用,是采用了這樣一個結構,用Appdirector實現服務器的負載均衡,另外VirtualDirector則負責監聽服務等級。如果一個應用的服務等級有所下降,VirtualDirector會通過VMware的虛擬化管理中心給這個應用分配更多的資源,同時通知Appdirector實現新的負載均衡。
在上面的ERP、CRM數據中心例子里。VirtualDirector的作用就是按照策略或者服務等級分配更多的虛擬機,而Appdirector的作用就是在不同的虛擬機之間實現動態負載均衡。
Radware的Appdirector和VirtualDirector都在一個盒子實現,就是最新的OnDemand Switch3這款產品。
對未來的數據中心而言,Radware的解決方案以及OnDemand Switch3最大的價值就是:終于有一種解決方案來檢測和分析復雜應用的服務等級。這無疑是保障SLA的基礎和關鍵。而傳統基于流量的工具和解決方案,在面臨新的復雜數據中心時將無能為力。
對CIO而言,當數據中心整合完畢后,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應用服務等級問題將無法診斷,這對CIO而言無疑將是一場惡夢。而Radware的解決方案正好就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