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學習使用大模型?論大模型和汽車的關系 原創
“ 大模型的使用就類似于汽車駕駛,只有有經驗的老司機才能真正開好車?!?/strong>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模型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因此學習和使用大模型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能。但很多人面對的問題是,不知道應該怎么學習大模型,因此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大模型的學習方式。
怎么學習大模型
或許你可能并不懂人工智能,你也可能不懂大模型技術,但是你懂汽車駕駛嗎?也就是開車。
工具思想
如果說你不知道應該怎么學大模型,甚至覺得它很高大上,不相信自己能學會它;那么你會開車嗎? 如果你能學會開車,那么你就可以學會怎么使用大模型。
如果你對人工智能或者說大模型技術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礙,覺得自己不是這個專業的人肯定也學不會這樣高大上的技術;這時我們就要擺正心態,那么你要記住一句話:
沒見過那個司機需要懂發動機制造或者汽車制造技術。
大模型和汽車雖然有技術上的差別,但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首先,它們同樣都是技術的產物,而技術對我們人類來說就是一種工具。
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就是會使用和制造工具;雖然需要有一部分去制造工具,但更多的人只需要會使用工具即可。
而大模型和汽車就是別人制造出來的工具,而我們只需要學會使用它們即可。
工具的功能
要想學會和使用一個工具,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這個工具都有哪些功能,也就是產品功能說明書。
當然,我們不論是在學車或者買車的時候,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看過汽車的完整說明書;對大模型也是一樣,我想我們很多人應該也沒真正去不同模型的官網上詳細看過其說明。
汽車有哪些功能?
我們都知道汽車具有載人,拉貨的功能;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交通工具來使用;而使用汽車的前提是要學會駕駛技術。
而大模型有哪些功能?
大模型的功能有內容生成功能,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功能,邏輯推理功能,多模態處理和工具使用的能力;當然這些能力都是大模型的原子能力,而其它的都是在此之上構建的具體任務場景。
而就像使用汽車要學會駕駛技術一樣,使用大模型要學會的是提示詞技術(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詞是人與大模型交互的唯一通道,不論是RAG,Function call還是現在爆火的MCP協議,都是通過提示詞和大模型進行交互的。
可以說要想學會使用大模型,學會寫提示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這就像想使用汽車,就必須學會開車技能一樣。
RAG技術利用的是大模型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的能力;而Function call和MCP的作用是讓大模型具備了使用外部工具(API)的能力。
對我們來說,模型開發企業就是大模型這個工具的制造者,類似于汽車行業的汽車制造商;它們造的車性能越強,越好開,價格越便宜,我們使用起來才越方便。
類似于小轎車,SUV和貨車,它們都屬于汽車;但它們所具備和擅長的功能卻并不相同;小轎車適合拉人,而客車適合拉貨。
同樣的,有的大模型擅長內容生成(DeepSeek的V2,V3模型),而有的大模型擅長邏輯推理(DeepSeeek的R1模型);它們擅長的領域不一樣,我們使用起來的效果當然也不一樣。
就像小轎車和貨車都可以拉人拉貨,但具體能拉的人和貨卻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學習和使用一個大模型時;就像我們選擇買的車一樣,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是想拉人還是想拉貨,是想要更強的推理能力還是更強的生成能力。
然后怎么寫提示詞才能讓大模型發揮出更強的能力和性能,這就類似于怎么開車才能動力更足,拉的貨最多。
所以要想學好怎么使用大模型,沒有別的辦法,那就是多用,多研究,多思考;只有你開車開得夠多,你才能知道什么樣的路應該怎么走,怎么開更省油。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AI探索時代 作者:DFi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