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再卷AI大模型價格戰,降價背后的商業化之路
近日,阿里云宣布其三款通義千問主力模型大幅降價,最高降幅達85%。這一舉動并非孤例,實際上是AI大模型領域新一輪降價潮的縮影。從國內的BAT、科大訊飛、字節跳動,到國際上的Anthropic、Character.AI,甚至OpenAI,各大AI巨頭紛紛加入這場價格戰,意圖通過降價來吸引更多用戶,開啟大模型的"厘時代"。
這場看似激烈的價格戰背后,其實暗藏玄機。得益于技術的不斷突破和規模化應用,AI大模型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啟明創投的周志峰曾預測,大模型的調用成本未來很有可能再下降99.9%。這意味著,降價不僅不會導致惡性競爭,反而可能成為擴大市場、吸引用戶的有力武器。正如百川智能CEO王小川所言,價格戰不僅降低了使用門檻,還有助于減少行業資源的浪費。
然而,僅靠降價并不足以贏得最終勝利。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曾指出:"沒有應用,基礎模型一文不值。"實際上,降價只是為更好的應用奠定基礎。多家大模型廠商已經開始在教育、醫療、金融等多個領域探索落地應用。例如,網易有道推出的教育垂直大模型"子曰"和醫聯的MedGPT大模型,都在幫助客戶優化業務流程,推動行業智能化升級。
商業化變現成為當前AI大模型企業的首要任務。AI獨角獸企業MiniMax的CEO閆俊杰預測,未來兩年內,國內大模型企業可能從"百模大戰"收縮至僅剩個位數。與此同時,OpenAI等國際巨頭也在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從教育市場到企業服務,全方位布局。國內方面,據百度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8月,大模型相關中標項目數量和金額均較去年大幅增長,顯示出行業加速商業化的趨勢。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AI大模型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上雙管齊下。只有在技術快速進步的同時找到良性的商業循環,企業才能實現長期發展。在這場AI大模型的角逐中,誰能在降價中尋找到最佳的商業化路徑,誰就有可能成為最終的贏家。
本文轉載自 ??Infonity AI智推星??,作者: AI智推星
